Wednesday, February 28, 2007

「環保紅衛兵」的荒謬

又到新年,大家都喜氣洋洋,送舊迎新,不過「環保紅衛兵」卻硬要出來搞掃興、出風頭,叫大家「除四害」,減少使用利是封、不要換新鈔票、當然還要減少使用花紙包裝禮物。

其實,新年用新鈔和新利是封,除了取個意頭外,也是一種禮貌的表現,就正如大家不會把用過的東西當禮物送給他人一樣,無論這樣做有多麼環保。

「環保紅衛兵」為何不直接了當,叫大家過年不要送禮物和派利是呢?反正這些都是要討其意頭,送禮也離不開朱古力、糖果之類,沒有實際需要,把這些傳統禮節都革掉,環保效果豈不是更大? 不過,如果真的這樣呼籲,一定會惹來廣大市民批評,所以「環保紅衛兵」都只會挑選一些無傷大雅、環保效益卻極少的目標下手,真正目的不外乎是要出出風頭,佔領道德高岸,自我滿足一番.

「環保紅衛兵」常用的一個手法,是統計某些紙類物品需要砍伐多少樹木,從而營做出一個假象,就是這世界上的樹林正在急速減少,缺乏批判能力的傳媒則永遠唱和。這次,他們再重施故技,搬出數字,指每年農曆年期間,市民最少棄掉7000萬個利是封,相等於砍掉3600棵樹。

但事實又是怎樣的呢? 根據聯合國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於2005年發表的State of the World's Forest報告,由1990至2000十年間全球每年樹林總面積減少的速度,每年只是百分之0.2。 發達地區如美國和歐洲,樹林的面積其實是有所增加,中國的樹林面積每年增幅更達百分之1.2﹔縮減的 樹林積面,其實主要在非洲。

另外,「環保紅衛兵」又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樹木是可以種植的,而且,就如農作物一樣,是可以大量種植的。FAO的報告指,全球有半成樹林是人工種植出來的。種植這麼多樹,其中一個主要用途就是提供原料製造紙張。雜誌《環境與氣候新聞》(Environment & Climate News)指出,製造紙張纖維的原料,其實有一半來自樹木種植場(tree farms),另一半則是來自從木廠收集回來、在鋸木後所遺下的木屑、木渣。

所以,就算我們完全不使用利是封,並不就如「環保紅衛兵」聲稱般,「拯救」了樹木﹔相反,因為需求少了,種植場可能會減少種植樹木。如果多樹就代表「環保」的話,某程度上,我們或許應該使用多些利是封,從而鼓勵商人種植更多樹木。

香港人平常看到紙張和家具這些由木材造成的產品,就往往以為這是樹木被砍伐的主要原因。事實卻非如此, 全球被砍伐的樹木,四成其實是被作為木材燃料(wood fuel)燒掉的,主要是在非洲和印度等落後地區,很多人仍以木材生火煮食和取暖。

事實是﹕非洲很多地區,還未有環保分子認為「污染」的現代化能源設備,故主要能源供應仍是依靠木材。單在非洲作為燃料而燒掉的樹木,就比全球用於紙制品而砍伐的樹木總和還要多。 撇除用於建築和家具上的, 被砍伐的樹木其實只有約百分之11用於紙品之上,例如報紙和廁紙之類﹔相對而言,包裝和利是封的用紙可說是微不足道。

若真的要「拯救」樹林,「環保紅衛兵」應到非洲等地革除貧窮,而非挖空心思左計右計,清算我們在今個農曆新年用多少個利是封﹗

3月20日: Cooking smoke killing 1.6 mln poor a year
4月02日: UK plans to cut emissions by felling more trees
4月10日: Planting trees 'contributes to global warming', Total destruction of forests predicted to cool Earth
4月19日: Uganda says poverty destroying its forests
4月27日: EU green targets will damage rainforests
5月01日: New look at world's forests shows many are expanding

Sunday, February 18, 2007

明報不知道溫度是什麼

明報2月17日題為「地球上月高溫破紀錄」的報導指:

  • 地球陸地今年1月氣溫比正常1月氣溫高4℃

根據美聯社的原文, 地球陸地今年1月氣溫比正常高了3.4度華氏(是F, 不是C, 1攝氏度等於1.8華氏度), 高4F的是北半球陸地1月的氣溫, 明報的數字比原文大了一倍有多。

明報記者和編輯連攝氏(Celsius)和華氏(Fahrenheit)的分別也不知道, 是否有資格報導和評論什麼全球暖化。

3月16日: 美聯社的原文也可在這裡找到, 多謝匿名者的提醒。

Tuesday, February 13, 2007

誇大的「賀年禮品過度包裝」

每逢過年送禮時,都有一個習慣﹕名貴的本身已很體面,通常省得去包花紙﹔不怎樣名貴的,便包一張精緻花紙,既可以令禮物好看一點,又可以避免萬一那位朋友覺得禮物不合心意時,「四目交投」的尷尬場面。

是勢利也好,是實際需要也好,包不包花紙,是個人情世故的個人擇選,與「環保」本來沾不上關係,直至環保份子「無中生有」地把兩者相連起來。

最近,「地球之友」召開記者會,告訴我們賀年禮物包花紙是「過度包裝」,本來的「賀年禮盒」也應改稱「誇大裝禮盒」,是「製造大量無中生有的包裝廢物」。他們又做了一個調查,指「有近九成人說不介意收到沒有花紙的禮物」。

「地球之友」當這個調查結果是大發現,值得花錢去開一個記者會宣傳開去。但送過禮的人都會知道,花紙本來就是為送禮者製造,讓他們把禮物包裝得精美一點﹔至於收禮者,最重要的是禮物本身,如果是合心意的話,當然「不會介意是否有包花紙」﹗

但更重要的問題是,甚麼才算是「過度包裝」呢?李嘉誠先生送朋友一瓶數萬元的Lafite紅酒,半張花紙也沒有包﹔而我的錢則只夠送朋友一盒數十元的糖果,但卻肯花心思為它「過分裝璜」一下,那就代表我的禮物比李嘉誠先生的更「浪費」、更「過度包裝」了嗎?

其實,稍為通曉世情的人都會明白,對於所謂「無中生有的包裝」,需求最大的決不會是李嘉誠般的有錢人,而是像你和我一般的平民百姓。說真的,「地球之友」擺在記者會上的「過度包裝」商品,如金莎朱古力、錦鯉年糕等,你和我都可能會買來拜年,但有多少有錢人會買來送禮?

便宜的包裝,可以令小市民生活上多一點情趣,社交上活得體面一點。但「地球之友」卻說是「不環保」,要額外收費、要立法管制,試問到頭來,受這些「無中生有」額外負擔影響最大的,是有錢人還是一般市民?

再看深一層,市民不包花紙、商戶不攪「誇大裝」的禮盒,就會真的如「地球之友」所說般,有助「環保」了嗎?

基本上,任何消費行為都會產生廢物,有沒有浪費,視乎當中的成本與效益。如果說一張只用過一次的花紙是「浪費」,那麼一份厚甸甸、每天基本上沒法從頭到尾讀完的報紙,豈不是更「浪費」?再者,從前的報章,在農曆年假都是停刊一、兩天的,直至在市場競爭下,部分報紙選擇了在年初一、初二也照常出版,環保份子為甚麼不呼籲那些報紙不要再在農曆年「過度出版」呢?

「地球之友」指商品愈來愈「過度包裝」,充其量只是說了事實的一半。因為在市場和科技的推動之下,商品的包裝其實是愈來愈「環保」,而非愈來愈浪費。

網上雜誌《美國企業》(The American Enterprise)就指出,個別商品包裝的重量,在過去二十五年間是減少了三成至七成 ─ 包裝的罐子愈來愈輕、包裝的物料愈來愈薄。有這樣「環保」的成果,並不是依靠環保份子的「教育」,或其鼓吹的強制立法,而是市場經濟的誘因,逼使企業更有效運用資源,提高企業利潤。

順便一提,這次「地球之友」批評禮品過度包裝,在其新聞稿內安插了一個數據﹕「根據環境保護署統計顯示,2005年本港每日棄置超過2,000噸的包裝廢物,佔都市固體廢物21%」。

這「超過2,000噸的包裝廢物」全是禮物包裝的廢物嗎?新聞稿沒有說明。翻查過環保署05年的「固體廢物監察報告」,亦沒有為「禮品包裝」作出分類。由於禮物包裝以紙品為主,而該年包括家居、工業及商業在內的所有紙料廢物,每日才有2400多公噸,所以有理由相信,「地球之友」所說的「超過2,000噸包裝廢物」,應該是包括由紙料、玻璃、金屬及塑料等材料所製成的所有產品包裝的總量。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地球之友」的「誇大性」,似乎與他們反對的「誇大裝禮盒」不遑多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