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31, 2007

現代的「環保宗教」﹕是理性抑或是迷信?

之前在《政治不正確》中寫過兩篇踢爆環保分子謬誤的文章之後,在個人的網誌隨即收到不少「熱烈回應」,用辭潑辣,指斥筆者「心靈不環保」,沒有資格批評別人,雖然談不上甚麼道理,卻帶有濃烈的宗教狂熱味道。

事實上,《侏羅紀公園》暢銷小說作家Michael Critchton就以宗教來形容現代的環保運動。人類原本生活在大自然「伊甸園」中,因為偷吃了知識的禁果,發展出來的科技反過來破壞了大自然,最終必會自食其果。想要救贖嗎?加入「環保宗教」,改變你的生活習慣吧﹗

由於禍根是「知識禁果」,所以「環保宗教」基本上拒絕相信現代科技和管理可以解決問題。他們不會提及互聯網科技已大大減少紙張的消耗,亦看不見現代化的管理,已令已發展國家的樹林,數十年來是增加不是減少。最近美國提倡發展廉價的再生燃料乙醇,又被環保團體批評會導致砍伐樹林,更加不環保。

環保宗教分子認為現代科技破壞了「人類和大自然的和諧共處」,卻忘記了人類的歷史正是一頁頁與大自然搏鬥、不斷忍受各種大自然災害煎熬的紀錄。

古代人口學家告訴我們,在十五世紀之前,人口平均壽命只有二十至三十歲。事實上,沒有了現代科技,就連保持最基本的儀容也成問題,歷史家Lawrence Stone指出,即使近至十八世紀,當時的人普遍患有口臭、爛牙、濕疹、疥癬等各式各樣有礙觀瞻的毛病。這樣的生活就是「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嗎?

環保宗教的「大祭司」,包括社會上自認為精英的知識分子,他們對地球資源損耗有著非理性的恐懼,堅持要人們按照他們的想法,改變生活習慣,骨子裏是一種不信任羣眾的精英主義,其根源實際上來自十九世紀初馬爾薩斯所提出,任由人口膨脹最終必然耗盡地球資源的假設。

馬爾薩斯的人口膨脹危機理論,風行一百多年,十九至二十世紀吸引了無數的精英知識份子信徒,認為必須控制生育 ─ 特別是佔大部分的低下階層人士的生育。不過,馬爾薩斯卻沒有計算到,在人口增長同時,科技也以幾何級數速度不斷進步。結果,糧食不但沒有被耗盡,反而過剩得需要去「反傾銷」。相反,已發展地區的出生率卻不斷在下跌。香港在七十年代也曾趕潮流,推廣「兩個夠晒數」等節育政策,結果間接導致了今天人口每年只有0.5%的可憐增長,要勞動我們的曾特首勸人「至少生三個」。

人口膨脹的末日論逐漸失去市場,精英知識分子們卻懂得重新包裝(過度包裝?),成為了今天的環保主義,並將問題提升至道德上的層面﹕問題不再是資源是否足夠那麼簡單,而是消費行為本身就是破壞大自然﹗

透過將馬爾薩斯《人口論》借屍還魂,精英知識份子建立了龐大的環保宗教。就像當年借《人口論》假設來推動節育一樣,現今環保分子則借「全球變暖」這個粗疏的假設,配合傳媒愛誇大問題的特性,鼓吹初步透過「教導」、進而透過立法去改變大家的「浪費」習慣。

其實,清新空氣、潔淨環境,原本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偏好,節儉向來亦是一種傳統美德,又哪需要環保分子去「教導」?不過,正如剛才說過,現今的環保運動是一種精英主義,他們不信任羣眾,認為只有環保精英才知道甚麼才是「環保」、甚麼才是「浪費」﹔其所針對的,其實都是一些價錢低廉、廣受羣眾歡迎的大眾化消費。所以,你會看見環保分子不會介意富豪買一瓶沒有包上花紙的數萬元紅酒,卻會認為我們一兩盒包上花紙的數十元糖果是「浪費」這種荒謬現象。
環保的大祭司們,以粗疏的科學假設立教,向信眾宣揚生態大災難的末日論,拒絕一切合理的懷疑和理性的討論,叫大家「只要信、不要問」。可能,他們聲稱帶領信眾重返的「大自然伊甸園」,實際上從來都未曾在地球出現過。

5月16日: 環保份子的反人類本質(1, 2)

推薦閱讀:
Is Climatology a Science?
Gore's Faith Is Bad Science
What Al Gore Really Wants
Got a problem? Blame global warming!
An apocalyptic movement
The Global Warming Jihad

Tuesday, March 20, 2007

致12環保團體的反聲明

12環保團體聯署聲明(見右圖)節錄的原文
Yellowcow的反聲明


聯署的團體不反對香港發展經濟,但反對現時香港政府對可持續發展的狹窄及扭曲的理解
我更相信透過市民的智慧和選擇,事物可以持續發展下去。我認為環保團體事事要政府出手,花費公帑、禁這禁那,這樣的行為,正正是動搖了經濟自由的根基

我們謹此促請各特首候選人,務必要充分考慮香港市民在天星事件、中環填海、興建政府總部和大鴉洲建議興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等事件上所表達的關注,否則我們下一代賴以發展的天然資源、生活質素和環境質量,將難以持續
● 天星鐘樓、中環填海、添馬艦政府總部、以及液化天然氣站,是四件性質完全不同的事件,我認為只有用「故事聯想法」才可以把他們串連起來﹗如任何特首侯候選人,聲稱要把以上四件事混為一談來制訂政策,這才叫人十分擔心﹗

在現今國際環保潮流中,不少世界各地的政府都承認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作爲亞洲國際都會的香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當緊貼國際環保潮流
● 現今的環保確實是一個「潮流」,就如七十年代的「至潮危機」是人口膨脹,為了趕潮流,當時政府推出「兩個夠晒數」等措施,控制人口膨脹,結果我們今天每年的人口增長只有可憐的0.5%,政府要改口勸人「至少生三個」。所以奉勸特首候選人﹕切勿趕潮流﹗


聯署的團體認爲現時政府政策中諸如鼓勵「空調25.5度」、提出「停車熄匙」等的解決辦法並不足以解決空氣污染這嚴重的問題
● 絕對贊成﹗任誰都知道香港空氣污染的主要源頭,是來自華南一帶的工業,故政府應馬上停止「空調25.5度」及「停車熄匙」等只為了討好環保團體的無聊政策。另一方面,環保團體亦應把精力集中在內地,而不是像這篇聯合聲明般,就內地工業對香港空氣質素的影響,提也沒有提過﹗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便應該有國際城市的典範。對於全球氣候變化這個逼切議題,我們既不能獨善其身,亦不應迴避國際及區域公民責任
● 請親愛的特首候選人明察,過去一百年,全球氣溫只上升了攝氏0.6度。全球氣候變化就算真的是個問題,也絕對不是逼切。影響氣候變化的變數太多,「全球暖化」的理論,雖然每天都被傳媒炒作,但其實至今仍只是一個無法被科學驗證的粗疏假設,香港絕對不應只為了展示「國際城市典範」,盲目為氣候變化制定政策。

特首候選人應該主動、進取地制訂「氣候轉變行動計劃」,包括成立「氣候變化及能源局」、規限電力公司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
特首候選人請小心,成立所謂「氣候變化及能源局」,絕對是浪費公帑。看看旨在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京都條約」,便會知道有多浪費﹕據經濟學家組成的「哥本哈根共識」估計,實行「京都條約」全球每年要花費約800億英鎊,即大約港幣一萬二千億元,但成效原來卻只是在2100年把「全球暖化」問題延遲六年﹗


推薦閱讀﹕
WHERE AL'S WRONG
Seven Answers From Michael Crichton

Thursday, March 15, 2007

全球暖化大騙局

這部長達個多小時BBC記錄片(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踢爆全球暖化大騙局

推薦閱讀﹕

一個有關全球暖化的辯論會(audio file)

有關這記錄片的簡單介紹

記錄片導演: Up against the warming zealots

8月13日: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 Supplementary Material

有機食品不環保

近年,綠色信仰席捲全球。衣食住行,無孔不入,甚麼東西只要加上「綠色」或「環保」標籤,馬上變得又in又潮。其中,「食」方面的「環保潮流」,首推有機食品。

人們把有機食品看成是環保,其實傳媒的「功勞」最大。報章周不時告訴我們,有機食品「營養價值高」,「對人體安全」,有機農場「不用化學肥料及農藥」,可以透過「泥土保育及自然協調提高產量」,不像傳統農場般「污染水源,使土壤變劣」等等。

寫得出以上的,如果不是有心整蠱,便肯定是對有機食物一無所知。英國環境、食物及農業事務部(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 最近的報告便指,許多有機食物,由於生產過程的效益甚低,結果是消耗更多資源,更會釋放更多有害物質。一句話,就是更不環保﹗

有機農能保育泥土、又不污染水源嗎?報告指,有機牛奶的生產,便比正常的多用八成土地,對水道的污染又會比正常多一倍﹔有機番茄的消耗更大﹕比正常的多用九倍的土地和一倍的能源。

有機食物營養更高,又更安全?這種說法,就如說飲健康水更有益一樣,其實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美國農業部02年訂立的有機食品標準,以及英國食物標準局(The Food Standards Agency)04年的調查,都清楚指出有機食品並不代表更健康和安全。

有機農場不用農藥也是個謬誤,只不過其用的是有機農藥,但並不代表比化學合成的農藥更安全,也不一定更易被分解,而且因為效能通常較低,用量相對要更多,結果可能更不安全。加上有機耕種通常使用大量家畜糞便作肥料, 這些糞肥含有大量細菌,尤其是大腸桿菌。

事實上,涉及有機食物的中毒事件,時有發生,只不過環保團體一向標榜有機食品安全和環保,傳媒通常亦會一面倒地附和﹔一旦有機食品真的出事,傳媒少不免似乎亦會避重就輕。

例如,近日有嬰兒食品懷疑受到肉毒梭狀芽孢桿菌污染,而被美國當局發出警告,提醒市民即時停用﹔去年10月,美國有人飲了紅蘿蔔汁、甘筍汁後中毒,以及去年9月在美國由新鮮菠菜觸發的大腸桿菌疫潮,其實全都涉及有機食品,但傳媒報道時卻絕少會去踢爆這些「不方便的真相」。

本來,只要吃得心安理得,有機食物與否,原是個人的選擇。就像售賣「活水系統」的歌手盧冠廷所說﹕「好似氣功一樣,都係冇科學證據支持,自己信係有用咪得囉。」

問題是,許多「綠色人士」卻不如盧冠廷般老實和豁達。他們會將他們推崇的「綠色生活」說成是有科學根據的真理。就像宗教狂熱分子一般,認為他們知道了一切(they know it all),因而罔顧一切合理的懷疑和理性的討論。

推薦閱讀:
Deadly Organic Spinach
Organic Earth Friendly-The Biggest Misperception in Agriculture
Casting a cold eye on organics
BBC: Uprooting the organic claims
Poison bug 'more likely to be found in organic chickens'
Imported food may actually be more energy-efficient
Reasons you should buy regular goods
How Organic Food Contributes to Climate Change

Tuesday, March 06, 2007

有得揀,未必一定係老闆

政治不正確之前,先要說清楚一件事﹕梁家傑先生參選特首的勇氣,為香港的小圈子政局,帶來一次最具民主色彩的辯論,無論他的表現是好是差,這個credit(榮譽)也是絕對要給他的。

不過,亦由於「力爭普選」這議題太政治正確,幾個傳統上支持民主的主流傳媒,都一面倒吹捧梁家傑「自由奔放,勝在灑脫」,卻避談他那空洞無力的政綱﹔另一方面,則盲目地將曾蔭權描繪成言辭不清的黑面丑角,更把他部分說話的意思扭曲,作風極之民粹。

例如,一向支持民主的的李怡,就在蘋果日報的社論中誇張地以「不寒而憟」來形容曾蔭權當晚的說話,又把曾反駁梁要透過立法改善噪音而說的「成晚都聽到法例、改法例、請律師‥‥好似香港將來是由律師管治,甚麼事都靠法律」這句話,理解成是曾漠視法治,看過辯論的人都知道這絕對是斷章取義。

曾蔭權的這句話,演繹上或許欠佳,但其實只是說出自由經濟信徒的憂慮。就如所有迷信政府有形之手的干預主義者一樣,梁家傑在台上幾乎對所有環保和勞工等社會議題,都本能地主張透過立法或修改法例解決,理念上完全違反他常掛在嘴的自由經濟,令人懷疑他對市場的信念究竟有多深。

梁家傑明知會輸也要參選,主要目的就是要向公眾展示一地真正有競爭的民主選舉,而候選人直接的辯論則是公眾學習民主的重要過程。在辯論中,若說話懂得「自由奔放」、再加幾句冷嘲熱諷的sound bite,無疑會令人聽得過癮,但重要得過辯論的實質內容和政綱嗎?

事實上,以梁家傑大狀級的辯才,在答問會上無疑創造了一些煽情sound bite,但卻難掩其政綱上雜亂無章的先天缺陷。他一方面說推崇自由經濟,另一方面卻不斷鼓吹立法干預市場﹔一方面自稱有向一黨專政的中央力爭「理想版民主」的膽量,另一方面卻唸出「祖國是香港的根」一類董建華式的肉麻辭令﹔當被問到如何幫助漁業和拉近貧富懸殊,又以「保育漁產」和「發展環保工業」等假大空說法敷衍了事。如此言論,除非假定梁是一個思想混亂的人,否則實在很難相信他真的是「口嗰句心嗰句」。

明顯地,梁家傑為了討好各方,東拼西揍寫成的一份政綱,政治正確有餘,管治理念不足,大部分政策亦難以令人信服是切實可行。辯論後的民意調查顯示,即使市民真的「有得揀」,六成半的人仍會選擇曾蔭權。部分輿論指如有普選,曾蔭權的表現會令他「比當年尼克遜和老布殊輸得更慘」,顯然是脫離現實。

主流傳媒為了支持普選這個政治正確的「大原則」,盲目為梁家傑護短,其實只會令市民愈覺得這些輿論的不公正,亦使曾蔭權當初拒絕出席這種公開辯論愈加顯得合理。

梁家傑參選的勇氣是令人敬佩的,他混亂的政綱也許亦是小圈子選舉制度下,為了取得泛民陣營共同支持的折衷產物。但一般市民是不會理會這些的。對市民來說,最重要的是在實行民主後,是否真的就可以有一個更好的選擇。

光是「有得揀」,未必一定就是老闆﹔到底有甚麼可以揀,才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