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30, 2006

他信「打擊」傳媒

3月30日信報「林行止專欄」指泰國總理他信個人誠信的問題,引發了大示威,其中包括「打擊不聽話的傳媒」。

左圖是他信05年8月在記者會上,每當覺得記者問題無聊時,便舉起「交叉」紙板,拒絕作答。

這位05年大選以歷史性高票勝出的總理,可能便是因為以這樣的手法「打擊」傳媒,惹來排山倒海的負面新聞﹗

Wednesday, March 29, 2006

明報社評的惡習

明報社評有一個習慣,事無大小,都會挖空心思、用盡方法「借D意」去教訓香港人﹕李安拿了金像獎,便告誡香港人要「融合中西」﹔法國學生示威,又說是香港人的「殷鑑」‥‥

3月29日明報的社論「外匯氾濫須泄洪 港應自強謀雙贏」,又指「香港的金融產品還不夠豐富」,推出金融產品的「辦事效率令人詬病」,唯恐將來幫不了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泄洪」﹗

稍有涉獵財經新聞的朋友都會知道,中國外匯之所以須要急於「泄洪」,主要是拜外匯管制所賜﹔問題不是香港金融產品夠不夠多,而是中國開放外匯管制的步伐夠不夠快。就連那個只讓內地居民以間接方式投資港股的所謂 QDII機制,中央研究了五、六年也未放心讓它出台,就知道中國在這方面非常小心。

人家還未準備好,便喊著要做這做那來迎合,全完沒有顧及產品究竟有沒有市場,那副家長式的猴急相,很令人煩厭﹗

Tuesday, March 28, 2006

洛杉磯大示威報道﹕誤導讀者

3月27日經濟日報標題「洛城50萬人反新移民法」的新聞,報道了洛杉磯示威者反對美國新法案建議,重罰當地非法入境勞工,並引述美國總統布殊稱﹕「美國是非法移民的國家,也是一個法律的國家,移民法必須作出改革。」

單從報道來看,這新法案好像就是由布殊所提出的﹔但實情是法案是由共和黨議員James Sensenbrenner所提出﹔對於法案,布殊在去年底眾議院通過前,曾極力在法案中加入「引入外勞計劃」(guest worker program),將全美1,200萬名非法移民合法化。(詳情可參考這網頁)

這些背景資料,對了解整件新聞十分重要,但不知何解,經濟日報竟完全沒有提及﹗

Saturday, March 25, 2006

回教如何對待其他宗教: 阿富汗男子改信基督事件

阿富汗男子拉赫曼因改信基督而可能被判死刑事件已引起國際關注, 香港似乎只有明報和東方日報於3月25日有報導這事件。

明報的報導指阿富汗可能以拉赫曼有精神問題為理由, 免其一死, 但明報不知根據什麼加了這樣一段:

  • 不過,阿富汗政府這個折衷辦法未必能令美國滿意,在美國政治影響力龐大的基督教保守勢力已增加向布殊政府施壓,要求華府採取行動令拉赫曼重獲自由。

拉赫曼應該重獲自由是所有文明社會都應該堅持的要求, 難道無神論自由派勢力認為不對嗎?

明報在同日另一篇有關的專訊中引述路透社指出:

  • 今次事件與辱回風波有明顯分別﹕兩個月前,回教社會因西方傳媒褻瀆回教先知爆發示威怒潮,西方社會以言論自由作抗辯﹔而在叛教事件中,西方政治領袖與傳媒強調宗教信仰自由為「普世價值」,阿富汗法官則表明伊斯蘭教法令凌駕一切。

在一個文明社會, 言論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是息息相關的, 兩個概念並沒有矛盾, 作為「普世價值」相信大部份人都會支持, 如果言論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不算「普世價值」, 那麼什麼才是呢?

今次事件與辱回風波同是回教徒以暴力手法對待和威脅反對其宗教的人, 並沒有「明顯分別」。

這裡這裡是一些國外對這事件的評論 。還有丹麥澳洲政府對事件的反應。

「全球變暖」

每個時代都有某些「危機」。70、80年代之前,人們常說的「危機」是「人口爆炸」、「冰河時期重臨」等。這十多廿年,時下最流行的「危機」是「全球變暖」(global warming)。

「全球變暖」學說厲害之處,是它與「氣候波動」(abrupt climate change)連成一體﹕任何地方一有反常氣候,不論是大旱災,抑或是大風雪,通通可歸咎於「全球變暖」,亦令到這學說永遠「不可能錯」。

其中一個例子是,3月24日無線新聞說﹕氣候變暖令雲南玉龍雪山冰川,過去十多年融化了不少﹔但最近專家發現冰川已停止融化。

那不是可否證「氣候暖化」理論,或至少說明「全球變暖」問題已緩和了嗎?

不是﹗報道引述專家說,冰川停止融化是由於「氣候波動會令冰川時進時退」﹗

讀過科學的人相信都會知道,當一種學說永遠不能被否證時,即代表此學說根本談不上是一個嚴格的科學理論﹗

賴斯並沒有被歧視

蘋果3月24日報導美國聖路易斯一電台主持因在節目中一時口快說賴斯是個大浣熊(big coon,貶指黑人)而被開除。

實情是這主持只不過是說漏嘴slip of the tongue, 他本要說的是如果賴斯真的做美式足球聯盟主席, 會是一個意外的成功(big coup), 說漏嘴時這主持正在對賴斯大加稱讚, 想聽這段話的錄音請按這裡

Friday, March 24, 2006

環保分子的虛偽

3月19日多份報章報導長春社發起綠絲帶行動, 抗議政府填平又一村龍珠街明渠, 政府這樣做是要解決污水問題, 環保分子有什麼好反對? 原因是填平明渠需要同時把18 棵樹砍掉。

3月22日多份報章報導由於近來有部份有機木瓜被發現含有基因改造成分, 有機農戶和環保團體決定把全港所有300株有機木瓜樹砍掉, 可說是毫不手軟。

玉米塑料真的環保嗎?

蘋果3月24日報導有美國公司推出「100%以玉米為原料製成塑料杯、T恤衫和包裝容器等」, 由於可以自然分解, 因此「好環保 」。

先不理這些玉米塑料生產成本要多少, 大量的玉米是那裡來的呢? 當然是要由種植得來, 農業是需要大量土地和水源的, 根據蘋果3月13日的報導, 聯合國剛發表「世界水發展報告」, 人類對水的需求已令「全球河流日漸萎縮,帶來生態災難」。

大量生產玉米塑料只會令水源問題更加嚴重, 何來環保。

Thursday, March 23, 2006

伊拉克3年來真的沒有改善嗎?

最近傳媒引述外電總結美國出兵伊拉克三週年時,常形容當地局勢愈來愈差。3月22日早上無線新聞就報道﹕「有伊拉克民眾埋怨‥‥三年來生活並沒有改善‥‥石油供應短缺」。

報道沒有說明究竟有多少「伊拉克民眾」埋怨過這些事。不過,根據BBC World Service radio二月發表的調查,儘管多個西方國家,反對出兵的聲音佔上多數,在伊拉克則仍有高達74%人支持美國當年出兵推翻薩達姆。(全文可參考此網頁)。

再看一些經濟數據吧﹗在長期觀察伊拉克狀況的iraqieconomy.org二月份的報告中,有幾點可供參考﹕

‧伊拉克的實質經濟增長(Real GDP),估計會由04年的46.5%,大幅放緩至05年只增長3.7%,而02年出兵前則是負增長7.8%(即倒退7.8%)

‧2月份每日原油產量176萬桶,沒錯是低於薩特姆時期的高峰產量250萬桶,但要注意的是,當地產油量早在04年9月,亦即出兵一年多後,已恢復至250萬桶以上,其後卻因為各種因素(包括恐怖襲擊在內),產量才反覆回落﹔而類似情況亦在電力、供水等方面出現﹔

‧兩項反映民生的數據,3年來持續有改善﹕
1. 通脹由03年的36%,下跌至05年的20%
2. 全國失業率由03年6月的50-60%,下跌至06年1月的25-40%

當然,這些數據並未足以說明當地經濟已全面恢復過來,但至少顯示伊拉克的情況,這3年來已不斷有改善,並不如傳媒報道般「一團糟」﹗

Wednesday, March 22, 2006

回教如何對待其他宗教: 泰國四面佛事件

泰國曼谷四面佛被毀壞一事香港各大報章於3月22日都有報導, 事後被打死的毀壞者是一各精神有問題的回教徒。

和蘋果, 信報等報章不同, 明報和經濟日報有關這事的報導都沒有提到毀壞者是回教徒這一點, 只說他精神有問題, 事實是根據這報導, 泰國警方正在調查這事是否同極端分子有關。

補充: 明報和經濟日報都在3月23日的報導指出了毀壞者是回教徒。

回教如何對待其他宗教

阿富汗男子Abdul Rahman可能會被判處死刑, 只因為原本是回教徒的他改信了基督教

香港報章對這事完全沒有報導, 因為各地的基督教徒是不會因此而上街暴動, 殺人放火的。

10月25日補充: Death to the Apostates

不問成本的綠色方案

明報3月21日報導綠色和平就香港電力市場未來發展提出改革方案, 「建議本港燃煤發電廠全部以「零排放」的風能取代,」根據的是綠色和平於2005年10月發表的《風力廣東》報告, 「評估廣東省的風力資源,到2020年可提供2000萬千瓦電力,只要撥出一半電力供港,就可完全取代兩電的燃煤機組。」

首先, 這只是個可行性分析報告, 目前并沒有計劃落實, 2020年時到底可提供多少風能目前完全是個未知數。 而要達到這麼大的發電量, 要建多少發電機, 用多少的土地和投資多少錢, 從這報告中找不到確實的答案。

就算2020年真是有2000萬千瓦電力的風能, 根據同一報告, 這只不過是廣東省於2005年總用電量的17%, 以廣東省目前的發展, 相信到2020年風能佔的百分比會遠低於17%。如果風能真是這麼好, 而廣東省的需求又這麼大, 廣東為什麼要「撥出一半電力」給香港呢?

「完全取代兩電的燃煤機組。」又是什麼意思呢? 難道到了2020年兩電可以關閉嗎?

Tuesday, March 21, 2006

存案

3月20-21日,本地傳媒普遍報道指,警方證實尖沙嘴槍戰案中,疑兇是由殉職警員曾國恒連開五槍擊斃。

看過警方3月20日召開的記者會片段,發現當時警務處助理處長李家超所證實的,是擊斃疑兇的子彈來自曾國恒的佩槍,但當記者至少兩次追問子彈究竟由哪位警員發射時,李家超都沒有正面回答。

在警方未完成調查前,事實是怎樣誰也說不準,故立此存案,待看下回分解。

恐怖份子感謝香港傳媒

Monday, March 20, 2006

尖沙嘴槍戰案報道﹕錯誤陸續有來﹗

警方在3月20日召開記者會,踢爆報章連日來就槍戰案的報道,結果差不多所有本地報章都「中招」﹕

‧疑兇徐步高並不如蘋果的報道般,與殉職警員曾國恒,或之前殉職的梁成恩,認識及結怨﹔
‧徐步高中槍的子彈來自曾國恒的佩槍,並不如經濟日報所說是來自當年梁成恩的失槍﹔
‧案件並無涉及第四者,並不如新報等所說般「另有其人」或「涉及犯罪集團」﹔
‧警方並未如太陽報所說般,搜出任何懷疑贜款

錯誤多多,除了收錯料外,我想更大的問題是報章編輯、記者只懂以通俗粗淺的手法,來處理這宗涉及複雜心理的疑案。

不涉私人恩怨,又沒有犯罪集團,疑兇精心部署最後卻身中五槍身亡‥‥以粗淺的手法報道這樣複雜的案情,有理由相信報章的錯誤將陸續有來﹗

Sunday, March 19, 2006

危言聳聽的空氣污染調查

3月19日電子傳媒報道了環保團體「地球之友」的最新「調查」。

無線新聞指﹕「地球之友」訪問了百多名導遊,有近四成聽過遊客指香港空氣污染問題嚴重。商業電台的報道更直指「香港空氣污染,威脅到旅遊業」。

但傳媒為甚麼不問一問﹕只憑訪問百多名導遊,就推斷空氣污染會「威脅」香港旅遊業,不是有點兒嬉嗎?另外,為甚麼不去看看一些實質的訪港旅客數據,來印證一下「地球之友」的假設呢?

事實上,根據旅遊發展局的資料,訪港旅客人次04、05連續兩年創新高,不論內地或國際旅客都增長,明顯不符合「地球之友」的假設﹗

基因改造木瓜

蘋果和明報在3月16日都報導了綠色和平指責漁護署誤導市民, 引入基因改造木瓜的種子, 因抗輪點基因改造木瓜未通過長期的食用安全測試。

漁護署的回應指這種基因改造木瓜在90年代已在美國問世, 至今沒有證據顯示對人體有不良影響。有理由相信港人近年來吃了不少這種基因改造木瓜。

可以補充的是這種抗輪點(Papaya Ring Spot Virus )基因改造木瓜在1998年開始在夏威夷種植, 挽救了夏威夷木瓜產業。無疑歐洲和日本都禁止進口, 但多年來在美國都沒有發生任何問題, 有理由相信港人近年來吃了不少這種基因改造木瓜。更多的資料可以參考這個網頁

難道一定要歐洲和日本接受的才算安全嗎? 加拿大在2003年已經同意這種基因改造木瓜進口, 而泰國正有計劃引進這種基因改造木瓜, 總理他信更因這事而激怒了環保分子。

2007年8月28日: Greenpeace protest goes awry as passers-by grab fruit, run

罕見的李小龍訪問錄影帶


這和踢爆傳媒沒有關係, 只不過希望和大家分享這李小龍訪問錄影, enjoy。

Saturday, March 18, 2006

伊拉克民選國會就職

伊拉克於1月選舉產生的國會在3月16日正式就職, 本港各大報章如蘋果, 明報等竟然隻字不提, 但如果明天有恐怖襲擊, 就算是只有一兩個人傷亡, 相信本地報章一定會第一時間報導 。

現在伊拉克各派願意坐下來談話, 雖然還要就政府的組成達成協議, 但對長期受侯賽因恐怖獨裁統治的伊拉克這是重要的一步。現在看來, 內戰並沒有出現, 傳媒的期望落空了 。

伊拉克發生的事並非所有都是負面的, 這篇評論便對伊拉克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

Friday, March 17, 2006

專家之言有何用?

一有事發生,傳媒都會走訪一些「專家」,但那些所謂「專家」,往往只是「搵嘢來講」。

在最近九鐵「兵變」風波中,其中一位傳媒愛用「專家」是浸會大學的何順文教授﹕

‧3月13日,何敎授在無線新聞指九鐵事件只是「反映溝通出了問題」,沒有人須要辭職,因為他「不相信這樣有經驗的人,不可以繼續合作下去」。

‧3月16日,在經濟日報總結田北辰與黎文熹誰勝誰負的報道中,何教授指「誰勝誰負‥‥都不重要,現時最重要是避免主席與員工‥‥處於對立」。

回看「兵變」的整個過程,田北辰和黎文熹都先後請辭,前者被挽留,後者的請辭則馬上被接納,當中的勝負,起碼暫時來說,已相當明顯。何教授那種和稀泥式的「專家分析」,對讀者/觀眾了解這場企業權力鬥爭,似乎毫無幫助﹗

蘋果標題全球最誇張

蘋果3月16日標題「港人退休儲備全球最少」的報導, 引用國衛保險的一個調查, 其實只不過是和9個歐美國家和日本作比較, 而結果是香港人退休後可動用的款額是最少的, 這可能反映出香港人缺乏退休保障, 但用這樣誇張的標題未免太過離譜。

沒有羽毛的恐龍

明報3月17日報導德國南部發現小肉食恐龍化石:「這隻長約75厘米的肉食恐龍, 前肢遠較後肢小, 長有羽毛,...令科學界對恐龍何時和怎樣演化出羽毛, 再起爭論。」

報導附有以上一幅照片, 看不到化石有羽毛的印象, 而查外國傳媒的報導, 原來實情是這新發現的恐龍和有羽毛的恐龍屬同一種類, 但并沒有羽毛, 而這才是引起爭論的地方。

Thursday, March 16, 2006

水庫佔全球土地一成?

蘋果和明報都於3月13日引述英國《獨立報》的報導, 指「溫室效應加上興建大量水壩, 令全球河流日漸萎縮,帶來生態災難。」

蘋果的引述指因水壩而形成的水庫「已佔全球土地一成。」獨立報的原文是"1 per cent of land surface." 蘋果的編輯是否認為1%太少, 引不起讀者的注意呢? 任何人只要看一眼世界地圖, 便知道水庫佔全球土地一成是不可能的事。

日本真是在發展超級坦克嗎?


蘋果3月13日報導「日超級坦克震驚歐美」, 引述新華網說日本正研究新的超級坦克, 會裝有120毫米滑膛炮和最高時速不低於70公里。 這是新華網上的所謂超級坦克圖片。

首先本人在網上找了很久也找不到有關這所謂日本超級坦克的任何其他報導, 而蘋果的報導指研發預計在09年完成, 就算是真有其事, 相信現在離成功還有大段距離, 相信歐美目前完全不用像文中所說的「驚為天人」。

日本是個島國, 軍事上首要發展的是空軍和海軍, 熟悉軍事史的人都知道日本從未有過出名的坦克, 因為在東亞的戰場上, 超級坦克是無用武之地的。

而很奇怪的是, 文中提到這超級坦克的規格, 和美國目前最先進的M1A1 Abrams坦克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Wednesday, March 15, 2006

傳媒又把說話塞進布殊嘴裏﹗

3月15日無線香港早晨新聞報道指,「喬治布殊警告,伊拉克陷於內戰邊緣‥‥」

翻看過有關外電,布殊原本的說話是﹕薩邁拉(清真寺)襲擊明顯是嘗試要挑起內戰(The Samarra attack was a clear attempt to ignite a civil war)。(詳情可參閱路透社報道)

「嘗試挑起內戰」便等於「陷於內戰邊緣」了嗎?晨早留留,不要開玩笑好嗎?

為布殊訪印度的評論釋疑

信報3月14日專欄「德志意」一篇題為「布殊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的南亞行」的評論中,指布殊訪問印度「造成了極友好的假像」,是「愚蠢」的行為。

待人「極友好」竟然可以被說成是「愚蠢」,我想這篇評論的作者大概真的很憎恨布殊了。另外,作者又懷疑一些調查指布殊在印度受歡迎的真確性﹕

‧印度的《Outlook》雜誌在布殊到訪問印度之前,曾做過一次民意調查:「布殊是不是印度的朋友?」百分之六十六的人認為「是的」。筆者不知道此雜誌的背景,難辨其真偽。

可能「德意志」的作者性格比較多疑吧。其實,《Outlook》雜誌的調查結果並不意外,因為之前由中立人士主理的Pew Global Attutides所做的調查,已指七成一印度人對美國態度正面,另外,五成四印度人表示欣賞布殊處理國際事務的手法。

不過,「德意志」的作者,我很明白你的感受﹕當你很憎恨一個人,而那人卻可以在民調中大受歡迎,這種滋味的確並不好受啊﹗

Tuesday, March 14, 2006

找不到男朋友也要政府出手?

猶記得三‧八婦女節,很多傳媒都花了不少篇幅,報道婦女在工作上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例如,明報當時便引述法新社指,全球女性參政比例仍偏低,故婦女組織要求各國國會至少有三成是女議員。

事隔不到一個星期,3月13日明報又報道,根據女教師協會的調查,由於本港教師女多男少,10個教師7個是女性,令很多女教師因而找不到伴侶。

可是,傳媒這次卻沒有像婦女節報道般,說這現象是性別歧視,引述團體要求增加男教師的比例。

相反,明報只引述了女教師協會的建議﹕「批准女教師在學期內申請有薪事假‥‥訂定最高工時,為女教師創造更多空間」。

原來,找不到男朋友,也要政府出手干預﹗

Saturday, March 11, 2006

罵人也該罵得公正點吧?

3月10日蘋果日報的頭條「港燈賺到盡」,指李嘉誠控制的港燈,雖然去年盈利大升三成七,卻堅拒為市民減電費。

罵李嘉誠和港燈「為富不仁」沒有問題,但這篇頭條卻「有意冇意」隱瞞了一件事﹕根據港燈董事局主席報告所披露,港燈在過去三年其實並未「賺盡」,因為期間香港電力業務的盈利,都在政府管制協議的准許利潤水平之下﹔據港燈自己估計,連同其他優惠去年集團便因此而少收了20億元。

你可以說港燈這兩年已加價6.5%及7.2%,這20億元小恩小惠不算甚麼,也怕進一步惹人反感‥‥這些都可能是事實,但蘋果一方面罵人「賺到盡」,另一方面卻不去提及「並未賺盡」的事實,對讀者和李嘉誠顯然都不太公平。

Friday, March 10, 2006

婦女組織反民主

明報在3月8日婦女節有一篇引述法新社的報導, 當然又是指出女性在各方面仍受歧視, 但其中這一段很有問題:

  • 1995年在北京舉行的聯合國第4屆婦女大會通過協議,要求各國國會至少有三成是女議員。10年來能達到這個目標的國家迄今只20國,以此推算,要到2025年才達標。

難道那些婦女組織不知道在一個民主國家國會議員全是由選舉產生的嗎? 婦女組織和聯合國憑什麼可以「要求」人家的國會按她們的意願組成?

自主研發?


3月9日經濟日報報道「航天航空3G工程 成重要目標」中,提及中國最新規劃的重點,是要自主研發高科技項目。

在報道中段,記者加上一個「自主發展」的註腳﹕

‧事實上,在美國的高科技禁運之下,中國的太空計劃,就是憑著自主研發的技術而發展出來的。

不過,稍有留意時事的朋友都會知道,中國的航天科技一直師承前蘇聯,與美國一點關係也沒有,而03年楊利偉坐的神州號,設計也是照抄蘇聯的Soyuz太空船的﹗(詳情可參考此網上百科全書)

Thursday, March 09, 2006

不要濫用「暴力」

3月8日有線電視時事節目「香港刺針」主持人梁文道與兩位女權份子,說婦女常要面對不同的「暴力」,包括「文化暴力」、「經濟暴力」等,例如,一間公司給女員工較低薪酬,便是一種「經濟暴力」‥‥

說女性目前還要面對不同程度的不公平,沒有問題,但有沒有需要譁眾取寵地將「不公平」說成是一種「暴力」呢?

所以,「香港刺針」主持們,這裏還有一種「暴力」你們沒有提及的﹕將「暴力」一詞的意思無限伸延來誇大問題的嚴重性,便是濫用「暴力」﹗

Wednesday, March 08, 2006

金髮美女200年內絕種?

還記得2月底各大報章, 包括蘋果, 明報等, 都有的一則報導嗎? 報導指世界衛生組織(WTO)在2002年有一項研究指出金髮美女面臨絕種危機。

原來這件事完全是一個騙局(hoax), WTO從未造過這樣的研究, 更可笑的是, 相同的騙局已經在2002年出現過一次, 這騙局此網上百科全書也有記載。

女性從政的後果

今天3月8日是婦女節, 明報專訊介紹世界各地女性從政的情況.

專訊引述國際和平組織跨國會聯會(IPU)指出發展中國家如盧旺達、伊拉克、利比里亞等,女性從政的比率較西方國家高,「可見窮國鼓勵女性從政的表現比富國還要好。」

IPU秘書長更稱美國和加拿大是「由老男人組成」的「舊式民主」。

這次IPU可說是為女性從政幫倒忙, 怎會有人看過這報導而不選擇「由老男人組成」的「舊式民主」呢?

Tuesday, March 07, 2006

又一項誤導的調查

明報和蘋果3月5日都報導了一項由小童群益會造的調查, 以問卷形式訪問小四至中三學生, 以下是部份結果:

  • 34.2%的13歲或以上兒童,一個月內曾被獨留在家超過10次
  • 父母平均每天與子女傾談不足一小時,分別只有33.4分鐘及45.4分鐘
  • 24.4%的兒童表示經常被責罵
  • 13.6%的兒童表示經常被責打
  • 近三成學童曾在家中受傷

小童群益會和記者們似乎想告訴大家這些事都是不應該發生的, 真的嗎? 留一個中學生獨自在家中真是不對嗎? 我個人便很可憐那些從未試過獨自在家的中學生。

父母是否要每天與子女傾談一小時才算足夠? 要知道對一個中學生, 尤其是男生, 這可能是比不準看電視還要大的懲罰。

可能是我保守, 但責罵兒女, 甚至間中責打是對他們教育的一部份, 是為人父母的職責。

至於學童在家中受傷的準確性也有懷疑, 因為報導沒有表明嚴重性, 要知道兒童會有誇張的傾向, 相信這類資料到醫院收集會更準確。

這調查不把中小學生的數據分開處理也不科學, 要知道中小學生處於不同的成長階段, 父母對他們的管教手法也會不同。

最後, 明報指小童群益會「希望學校減輕兒童功課量,又促請政府制定標準工時,以增加父母子女的相處時間。」但我看不到調查結果和這提議有什麼關係。

小賭怡情的社會代價

蘋果日報3月5日報導「調查訪問80名戒賭者一生輸247萬」指根據錫安社會服務處所作的調查:

  • 一個賭徒一年造成的總社會代價超過二十萬,以香港現有三十六萬多賭徒計算,香港一年即要負擔逾八百億

首先報導完全沒有提到二十萬這什麼「社會代價」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而「三十六萬多賭徒」相信是包括了平常有參與賭博活動的人, 不全是所謂的病態賭徒, 把「社會代價」算到他們身上是否合理?

根據這份理工大學為政府於2002年造的調查, 香港成年人口中只有不足2%「有可能已成為病態賭徒」, 如以6百萬成年人口計, 可能有12萬病態賭徒。

賭博與否是個人的選擇, 后果自負也是大部份人認同的道理, 為此反賭人士唯有創造出「社會代價」這概念來把賭博這個人行為變成所有人的問題, 這和反吸煙人士的手法是一樣的。

「地獄之門」也被誇大了﹗

3月6日信報「美國透視」專欄標題「伊拉克—地獄之門敞開」,一開首便指﹕

‧二月二十二日薩馬拉的金頂清真寺被炸毀以來,到月底為止,(伊拉克)宗派鬥爭已經造成一千三百多人死亡。《華盛頓郵報》報道的這個數字比官方和一般媒體的數字多三倍‥‥

但作者沒有提及的是,《華盛頓郵報》這篇報道的真確性疑點重重,所報道的死亡數字高得連同樣左傾的《紐約時報》也不敢引述(詳情可參閱此網)﹔但不知何解,「美國透視」的作者卻深信不疑﹗

曼谷10萬人集會支持他信

各大報章近來都有報導泰國的政治危機, 尤其是有反對派示威時. 3月6日蘋果便報導了曼谷有1.5萬人上街示威,要求總理他信(Thaksin Shinawatra)辭職。

3月3 日星期五曼谷有近10萬人集會支持他信, 有些報導更指有20萬人之多, 但本地報章週末似乎都完全沒有報導, 蘋果只是在3月6日報導反對派示威才提到這事, 為什麼?

Saturday, March 04, 2006

內地嫖妓「誤墮法網」?

3月1日星島日報在報道內地頒新掃黃時,指「港人北上消遣要小心誤墮法網,內地針對賣淫問題嚴重,今日起嚴打嫖娼罰則‥‥」

可是,「誤墮法網」通常是指當事人在不知情之下觸犯法例,難道星島日報的編輯認為,北上尋歡的香港人都不知在大陸嫖妓是犯法的?抑或是星島的編輯自己也以為北上嫖妓是合法?

蘋果日報再次攻擊布殊

蘋果日報3月3日引述美聯社/英國《泰晤士報》, 指有白宮內部機密影帶, 顯示布殊在颶風「卡特里娜」(Katrina)殺到前八月二十九日已從簡報中知威力強勁, 但沒有作好準備。

各位可到這個網頁看這影帶。

蘋果日報似乎故意地把部份資料省去, 誤導讀者, 貫徹其反美反布殊偏見。

首先為什麼只提八月二十九日這日子, 而不如影帶中說明簡報僅發生在颶風登陸前19小時。影帶中也提出簡報顯出"clear sense of urgency", 而布殊在那時候參加簡報不正好代表他對事件的關注嗎? 事實是布殊在27日已經宣佈了State of Emergency并開動了有關的救援機制。

那些仍然堅持美國政府在這事上救災不力的人, 請看這本雜誌事後作的調查, 了解真相, 不要再人云亦云了。

最後, 美聯社剛於昨天發表澄清, 承認早前報導布殊事前已被告知堤壩有可能破裂是錯誤的。

十分一人口為同性戀?

蘋果日報3月3日有數篇關於同性婚姻的報導, 其中一篇結尾寫到: 「有團體估計,本港約有十分一人口為同性戀者」

這個到底是什麼團體? 記者為什麼不讓讀者知道?

Friday, March 03, 2006

減污染報道﹕只計效益,不問成本﹗

3月2日經濟日報A4版的頭條「港倘減1成污染 賺回16億」的報道中,引述加州大學一項研究指,若果香港減少1成污染,可以減少100名港人死亡,住院人數減少2670人,合共經濟效益達2.08億美元,約16億港元。

能「賺回」16億當然是好事,但要知道是否有「賺」,當然先是要知減少污染1成的成本是多少,是不是?但一如所料,整篇報道完全沒有提及成本方面的計算﹗

事實上,同一報道指「港府自97至05年已付出42億公帑改善空氣質素」,但「03或05年的全年(廢氣)排放量都超過安全標準,未如政府所言的明顯改善」,所以有理由相信要再減少一成污染的成本,將會超過42億元,遠高於之前所說的16億元效益,此尚未計及有關監管規則為私人企業帶來的額外支出。

由此看來,如果減少污染的經濟效益真的只有16億,這盤數很有可能是「蝕」,而不是「賺」﹗

新德里10萬人反布殊﹕數字不清不楚﹗

以前看報章的外電新聞,每篇報道都會寫明出處,如路透社、法新社、美聯社、共同社等‥‥但不知何時開始,本港報章開始染上一個壞習慣,就是經常不寫明資料來源,又亂加上自己意見﹗

例如3月2日經濟日報報道,有10萬人在印度新德里示威反布殊,只寫上是「本報記者」報道,文章旁邊卻用了兩幅法新社的圖片,但翻查過法新社的有關報道,當日穆斯林示威者的人數應是5萬﹗(路透社的報道美聯社的報道則指人數10萬,可見確實數字可以出入很大)

另外,該名經濟日報「本報記者」又在引言妄下評語,說示威顯示「印度人對美國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政策卻不敢苟同」。我在有關外電報道看不到這樣的評語,這明顯是那名「本報記者」的個人意見﹗

實際情況似乎與那「本報記者」理解的剛剛相反,美聯社的報道便指,「布殊在印度的受歡迎程度一向比他在其他國家的高」(Bush remains more popular in India than he is in many other countries)。想知多點印度人對美國的看法,可參閱本網之前文章「7成印度人對美國評價正面」

Thursday, March 02, 2006

原來神風突擊隊是不會笑對死亡的

蘋果日報3月2日[神風突擊隊非不怕死]: 這報導是根據英國《衛報》一篇前神風隊員的訪問而寫。

人家的報導有過千字, 蘋果對其內容是什麼完全沒有提到, 只是引述了原文最後這位前神風隊員的說話: "Mother ... that's the only word. You have only seconds left," he said. "The idea that we laughed in the face of death is a myth."

蘋果記者首先誤以為這整句是遺言:「媽媽 ,這將是最後的遺言。你只剩數秒鐘了。那種以為我們笑對死亡的說法是一個神話。」如果細讀原文便應知道這前神風隊員的意思是死前只剩數秒鐘時間, 只夠說「媽媽」。

更離譜的是蘋果引述了原文後是這樣寫的: 「說日本天皇是太陽神之子是神話,原來說神風突擊隊勇敢不怕死都只是軍國主義者的謠傳。」我反覆看了《衛報》的訪問多次, 也找不到哪裡有提及或顯示神風突擊隊是否勇敢或怕死, 難到一定要「笑對死亡」才算「勇敢不怕死」嗎?

如果要証明[神風突擊隊非不怕死], 專業的蘋果記者們是否應該花多點時間多作些資料搜集呢? 這篇所謂報導把他人的報導抽了數句便大做文章, 和原文一點關係也沒有, 但居然在結尾打出「英國《衛報》」, 可以說是對《衛報》非常不公平, 另外恕我直言, 也對哪位前神風隊員不公平。

他們都不是穆罕默德















網頁還有上百幅世界各地為漫畫事件而創作的漫畫。

本地有漫畫家為這事創作過嗎? 可能是我未看到, 如果有請各位讀者提出。

2007年11月27日: British Faces 40 Lashes for Naming Teddy Bear 'Muhammad' in Sudan
2007年12月01日: 英女教師判入獄15 天, 但數千蘇丹人示威要求處決她

香港人權監察避重就輕

近日各大報章都報導了內地實施新法, 嫖客被捕後其家人會被通知。 蘋果日報3月1 日報導香港人權監察總幹事羅沃啟認為,這涉及干涉私隱及侵犯尊嚴。

嫖妓在大陸是犯法的, 被捕有可能坐監(新法最多15天), 因此通知要坐監嫖客的家人似乎是無可厚非。如果因打劫被捕, 是否也不應該通知家人呢?

作為一個人權組織, 是否也應關注更基本的問題, 就是嫖妓是否應該非法呢? 嫖客應該坐監嗎? 難道這不是干涉私隱及侵犯尊嚴嗎? 記者是否可以問問羅生他們的立場是什麼呢。

香港人權監察如此避重就輕, 令人失望。

7成印度人對美國評價正面

這兩天電視新聞和報章(明報, 東方日報等)都報導了印度有近10萬人抗議布什到訪。

但這些報導不會告訴你的是普遍印度人對美國和布殊的評價都是正面的, 比率分別達到71%和54%, 比大多數國家都高。

Wednesday, March 01, 2006

環保分子又有新的花錢提議

明報2月28日報道有環保團體因為來往粵港兩地的貨車大増, 提出成立區域發展基金, 貸款給內地車主更換環保車。

如果要資助廣東省重型車減排, 首先要知道效益的問題, 換一輛車要花多少錢? 平均每輛車可以減少排污多少呢? 我們的資助如果變相令在廣東省買重型車的成本減少,可能令車的數量增加得更多, 結果可能是更多的污染, 這個可能性環保分子有考慮過嗎?

廣東省并不是什麼落後地區, 我相信只要廣東的經濟保持増長, 不久將來是可以實行收緊汽車排放標準的。

「冷血」地不了了之

2月2日多份香港報章的頭條都報道,有埃及車禍的生還者指看見2至3個香港旅行團,在事發後經過,卻見死不救,故此哭訴「點解香港人咁冷血」。

事發已經一個月,卻不見傳媒再有跟進這事。明報2月3日曾指已翻查各大旅行社的資料,但表示「確實有多少本港旅行團事發後途經意外現場,則無從得知」。

結果,集全香港傳媒之力,至今都無法知道究竟有沒有香港團經過﹗

另外,傳媒的報道至今亦未清楚交待,究竟生還的團友如何識別得出所經過的是香港團的旅遊車。

傳媒不了了之,看來,香港人都要「硬食」這個指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