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8, 2006

向佛利民致敬

對佛利民的敬意,是因為他對人們選擇的自由,具有堅定不移的信念。

在民粹輿論泛濫的社會上,要堅持這個信念殊不容易。

佛利民逝世前的最後一篇文章 《香港錯了》(Hong Kong Wrong),批評香港特首曾蔭權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便被「公信第一」的華文報章社評指他對香港的現狀「看來了解不深」,又認為再爭論有關積極不干預的問題「已經沒有意義」,並暗暗批評他「豈能因為一句口號而妄下結論?」

分別就是在於﹕佛利民從來沒有把他的信念,只當作是一句口號。

Underlying most arguments against the free market is a lack of belief in freedom itself

本網相關評論﹕1, 2

推薦閱讀﹕

A video interview with Milton Friedman on the question of libertarianism

A selection of Friedman's writings from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riedman is dead, monetarism is dead, but what about inflation?

Reason writers remember the iconic libertarian economist

"Free To Choose" TV Series by Milton Friedman

Contributions of Milton Friedman to Economics

Wednesday, November 15, 2006

傳媒漠視環保運動的教訓

在九月,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使用滴滴涕(DDT)撲滅瘧疾,代表這種被禁農藥開始得到了平反。可是翻查資料,香港的傳媒至今幾乎完全沒有正式報道過這件事。

事實上,傳媒經常將DDT形容為「毒性劇烈」,但卻絕少提及,實際上從未有過嚴格的科學證據證明其會對人體有害。

DDT原本是最早和最有名的殺蟲劑,它令瘧疾在歐洲和北美洲消失,發現它效能的科學家Paul Hermann Müller更在1945年獲得諾貝爾獎。目前,DDT依然是撲滅蚊子和蒼蠅最有最便宜的殺蟲劑。

但這一切在1962年發生逆轉。這年,生物學家Rachel Carson所著的"Silent Spring"一書,抨擊DDT有損鳥類繁殖,一場反DDT的運動因此展開,七十年代開始,各國相繼禁用了DDT。

但實情是,指DDT其有害之根據乃來自老鼠的高劑量實驗,可是,以高劑量動物實驗的結果,來引伸出人類低劑量的吸收也有相同問題,本身已是一個很有問題的科學假設。

DDT的禁用可說是環保分子最早的一埸勝利。 其禁用對環保運動活躍的歐美影響不會太大, 因為在那些地區的瘧疾早已被DDT根除。但對貧窮國家,它的禁用卻是一場大災難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字,全球每年有三億瘧疾感染個案,九成發生在非洲﹔單是非洲便有二百萬人因感染瘧疾而死亡。

更不幸的是,當很多非洲國家強烈要求批准使用DDT時,環保分子和歐美卻以禁止農產品入口作為威脅,令他們投鼠忌器。

經過非洲國家和科學家們多年的爭取,世界衛生組織重新推薦使用DDT撲滅瘧疾。 對一直致力「撲滅」DDT的環保份子來說,這可能是個打擊﹔但對飽受瘧疾之苦的非洲人民來說,這卻是個莫大的喜訊。

推薦閱讀﹕
Rachel Carson's Dir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Rachel Carson 殺的人比史達林還多?

Tuesday, November 14, 2006

靠傳媒炒出糊塗賬

11月13日信報社評「交易染政治 一筆糊塗賬」中,批評最近梁伯韜引入李嘉誠及中國網通等入股電訊盈科的交易、以至李澤楷出售電盈股權的整個過程是一筆「糊塗賬」﹕

‧小股東的利益又如何?按照麥格理的出價,電盈每股約值六點八三元,新橋的出價則為每股六點六八元,均高於梁伯韜財團出價每股六元。
‧當交易蒙上政治色彩‥‥這次電盈交易根本不是商業行為

信報社評人沒有提及的是,當日麥格理和新橋的所謂「出價」,根本全是靠傳媒引述「消息人士」吹出來的﹗在正式公佈裏,麥格理和新橋的所謂「收購商討」,其實「只是非常初步」、「無任何交易事項的詳細條款」、以及一開始已指明要得到「特別包括中國網通」在內的各方同意才會進行﹗(可參考本網之前評論1, 2, 3)

為甚麼傳媒那些引述「消息人士」的報道,會和正式的公佈相差這麼遠呢?或許,信報的社評人應該問一問該報的新老闆李澤楷,尋找答案了﹗

Friday, November 10, 2006

「全球危機」的潮流

70年代,傳媒口中的「全球危機」是冰河時期重臨﹔例如,74年包括新聞周刊時代雜誌等均有相關的報道。

這些30多年前的事,對於今天活躍於各大傳媒、宣揚「全球暖化」危機的至in至潮「環保份子」來說,顯然是太out、太老土了﹗

(更多Michael Ramirez的漫畫可參考此網頁)

本網相關評論﹕全球冷化?地球氣溫百萬年最高?全球暖化的爭議匪夷所思的浪費哪些才是不方便的真相

Tuesday, November 07, 2006

荒謬的反競爭監管

11月7日明報的社評「併購應受反競爭監管」指,應擴大建議中公平競爭委員會的權力,令其可以干預企業的收購合併活動﹕

‧例如兩大超市集團合併‥‥市民很難相信這類合併對市場的競爭環境和價格會沒有影響,如果公平競爭委員會半句不能過問,連調查也不可以,將會損害公平競爭立法的公信力
‧若不監管大型收購合併,大企業可能會蓄意透過合併避開反競爭行為的監管,例如只剩一家企業就不會出現聯手定價的問題

首先,將政府部門或公營機構權力的大小,與其公信力的高低掛勾是荒謬的﹔公信力的建立,並不在乎其權力的大與小,而是在於如何運用其權力及是否有適當的制衡。

其次,以防止企業「透過合併避開反競爭行為」作為擴大權力的理由也是荒謬的,因合併帶來的高昂成本,比甚麼公平競爭委員會,更能制約企業壟斷市場的意圖。

Yellowcow反對以任何形式為所謂「公平競爭」或「反壟斷」立法﹔只要看一看政府的諮詢文件,便可發覺所謂「公平競爭」的定義模糊含混,只會為有關官僚留下巨大的酌情權,隨時可以調查這調查那,把事情愈攪愈糟﹗(有關公平競爭法的壞處可參考此網)

Monday, November 06, 2006

陳水扁﹕民主的學習曲線

11月5日的蘋果日報一則題為「台灣做到,為何香港做不到?」的新聞,引述了倒扁總指揮施明德一段被蘋果記者稱為「令人動容」的說話﹕

- (施明德說)「台灣應該是華人社會的借鏡吧,台灣做得到,為甚麼香港做不到 ? ‥‥可能是香港人所關心的比較偏向經貿吧,所以對政治的民主化,可能付出的努力不夠多呀。 」

Yellowcow感受不到其「令人動容」之處,更不明白施明德那種漠視憲法及司法程序,只以群眾運動作為手段去推翻一個民選總統的做法,究竟對政治民主化有何幫助。

我不是台灣人,當然亦感受不到部分台灣人對阿扁的恨意﹔但既是一個民主社會,選出來的無論是好是醜,除非符合憲法上罷免程序(或司法上將之定罪),否則便要承擔後果,這正是實踐民主的學習曲線。

Sunday, November 05, 2006

失實的名利場

蘋果日報11月5日A20版的頭條「伊戰策劃者狠批布殊無能」,引述美國雜誌《名利場》(Vanity Fair)最新文章,指多名幕後策劃伊拉克戰爭的新保守派重臣,狠批布殊班子無能。

蘋果沒有提及的是,多名被《名利場》引述的新保守派人士,包括蘋果有引述的前布殊演講稿寫手David Frum,已隨即批評《名利場》曲解自己的意思以捏造事實(invention)﹔另一名被擺上枱的Michael Ledeen更指,《名利場》的記者David Rose已向他承認,報道時確有把Ledeen的說話斷章取義(taken out of context)。

11月7日: 文章提到的新保守派人士的回應

Thursday, November 02, 2006

美國入伍軍人的「真相」

11月2日明報國際版一則新聞引述「部分網民」指,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克里早前對一羣大學生說﹕他們如果不努力,便會身陷伊拉克(If you don't [study hard], you get stuck in Iraq),其實只是「說出真相」﹕

‧儘管克里的辯解試圖模糊界線,但他只是說出此一真相﹕窮人和教育程度較低的,為了高薪厚祿,較可能入伍參軍,而誰都知現在你參軍,你極可能要到伊拉克

問題是,這名「網民」所說「窮人和教育程度較低的人較可能入伍參軍」,真確性究竟又有多高呢?

在這裏,Yellowcow也有一些真相提供﹕根據The Heritage Foundation 最近公布的報告,近年所招募的美軍,不但教育水平較高,而且出身亦較富裕﹔而這兩方面的水準,亦沒有因伊拉克戰事而下跌,反而上升。總括來說,被招募軍人的背景,與一般美國青年愈趨相近(U.S. military recruits are more similar than dissimilar to the American youth population)。

Tuesday, October 31, 2006

快餐文化比報紙「環保」得多

環保份子又將目標轉到快餐文化。10月31日各大報章均報道了環保觸覺的「調查」,指本港五大快餐連鎖店,每月派出2700多萬件即棄餐具,很不「環保」。(可參考蘋果明報星島的報道)

這些報道沒有提到的是,快餐食物的密集生產方式,本身就可以善用資源、減少浪費﹔去年瑞典食品和生物科技學院(Institute for Food and Biotechnology)的研究就指,工業生產食物所排放的溫室氣體,要比各自在家裏弄菜的少,主要是工業化生產講求效率,當中被棄掉的食物渣滓,如馬鈴薯渣滓,就比在家裏弄菜的少大約三分之一。

另外,環保份子在說即棄的餐具「不環保」同時,卻忘記了就算使用「不即棄」的餐具,用膳後也是需要清洗的,當中耗掉的清水及排出的污水,難道又很「環保」嗎?

值得一提的是,星島日報一篇題為「快餐文快要順應環保訴求」的社評提到「快餐店和即用即棄的文化是孿生兒」,卻忘記了每天出版的報章也是即用即棄文化的「孿生兒」,而且這個「孿生兒」,無論在體積或數量上,都比快餐店的餐具更大更多。單以星島一個集團來計算,星島日報連同頭條日報,每天銷量/派發量估計便有44萬多份(可參考此文章),這還未計算同系的英文虎報和其他刊物﹗

奇怪的是,喜歡錙銖必計的環保份子,卻沒有譴責過報紙「不環保」,也從未呼籲過人們只看網上新聞、罷買報紙。

他們懂得的,是和報紙交朋友,以便刊出他們的「環保」訊息﹗

Sunday, October 29, 2006

香港傳媒的「公信力」

10月 27日多份報章報道了中文大學做的傳媒公信力的調查(1,2)。

在蘋果日報刊登的排名表(左圖)中,可以看到,香港最有「公信力」的,是英文報紙南華早報,而高銷量的華文報紙,如東方和蘋果,其「公信力」則連近年銷量急挫、拖欠人工的成報也不如﹗

中文大學蘇鑰機教授指出,做這調查是因為「公信力是(新聞傳媒)最重要的資產」,但調查結果卻恰恰相反,至少在銷量方面,「公信力」是華文報章的「負資產」似乎更為貼切﹗

另外,南華早報連同英文虎報兩份英文報章,在調查的前五名中,竟能獨佔了兩個席位。看來,東方、蘋果等,只消把報章翻譯成英文,其「公信力」相信也可以馬上颷升﹗

Friday, October 27, 2006

米高霍士的宣傳短片

蘋果10月26日報導患柏金遜症的米高霍士(Michael J. Fox)拍攝宣傳短片為民主黨的Ben Cardin助選, 米高在片中批評共和黨阻撓幹細胞研究:

  • 米高霍士支持的,都是支持幹細胞研究的候選人。他患病後一直致力推動有關研究,希望找到治療良方。密蘇里州將會就是否立法,保護胚胎幹細胞研究進行投票

事實上沒有任何候選人是不支持幹細胞stem cell研究, 很多人有保留或反對的只是胚胎幹細胞embryonic-stem-cell 研究, 米高霍士故意完全不提胚胎幹細胞, 因此被認為是誤導甚至是不誠實

有趣的是米高霍士支持的民主黨候選人Ben Cardi不久前才投票反對資助一些幹細胞研究, 密蘇里州將舉行的立法公投Amendment 2並不如蘋果所說要保護胚胎幹細胞研究這麼簡單, 法律其實涉及到復制人類的問題, 這才是很多人要阻撓立法的原因

Thursday, October 26, 2006

美國佔領日本的成功經驗

蘋果10月25日社論指出布殊低估了重建伊拉克的政治秩序, 以至目前在伊處於窘境, 並以二次大戰後美軍佔領日本成功建立穩定政權作為的例子, 指出其中一個因素是:

  • 沒有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令他成為維繫日本這個國家的象徵,令他成為維繫日本人民的力量;再加上美國只把少數日本軍政領袖判罪,其他大部份日本政治精英、公務員則予以保留甚至重用,於是日本便可迅速重建秩序,迅速建立行政架構及規則,並有足夠的公務人員、警察維持治安,避免國家亂作一團。

當年美國決定保留天皇對穩定是有幫助, 但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當年二次大戰是一場全面戰爭, 美國是把日本作為一個整體徹底打敗, 不要忘記美國投下兩個原子彈對日本的打擊, 日本當年是完全投降向美國臣服, 而美國當年的決心沒有人會懷疑, 需要的話絕不會手下留情, 美國可以完全用自己的一套處理控制日本, 日本人根本不會反抗, 就算沿用至今的日本憲法也是麥克阿瑟將軍草擬的。

薩達姆政權在伊拉克的極權統治並得不到人民的認同, 留下來也沒有可能維繫國家, 事實是像當年天皇這樣的人物在伊拉克並不存在。

美國當年所做的一切按現在的標準都是非常政治不正確的, 國際社會和美國人都不會接受, 這也是美國和文明國家現在打任何戰爭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美國在伊並不是「忘記了在日本成功的經驗」, 而是當年的一套根本不能用。

最後要提的是二次大戰已經結束了超過60年, 但美國目前在日本和德國仍然有大量駐軍, 至今仍然不能「全身而退」, 幸好蘋果社評人也認識到美國在伊拉克局勢未穩定是不能撤軍, 而這將會是很多年後的事。

推薦閱讀: Why Iraq has proven to be so hard to pacify

Wednesday, October 25, 2006

風車輾破「環保」遐想

港燈座落在南丫島的第一座風力發電站,之前埋單計數,一年來發電量原來只有48.5萬度,不足目標的一半,成本更較外國的高出三倍。對於一向提倡風車發電的環保份子來說,這無疑也是個「不方便的真相」吧?﹗

想像一座座風車,巍峨聳立在平原上,的確引來不少環保之士「既壯觀又環保」的遐想﹔可是,遐想歸遐想,事實證明,以目前的技術,風力並不是一個可靠而「環保」的發電方法。

事實上,傳媒和環保份子經常強調,風力發電是「零」排放,非常環保,但卻絕少提及由於風力的強弱飄忽不定,令風力發電量非常不可靠,外國的風力發電站,其實都設有以燃煤或燃油發電的後備機組,不停運行,以便風力不足時可以馬上填補供電。而這些後備機組,其實是一直都在排放二氧化碳

就算撇除後備機組這因素,翻查資料,一個50兆瓦的風力場 ─ 相當於30座南丫島風車 ─ 一年所減少的二氧化碳,原來還不及於一架波音747客機一年的排放量,透過風力發電來「減排」的成果可想而知﹗

以丹麥為例,該國風力產電量佔全年用電量兩成,是風力發電的「先進國」,但卻從沒因此關閉過任何化石燃料發電廠, 產能沒有減少,化石燃料的發電量沒有減少,當然亦沒有令丹麥排放的二氧化碳下降。那多出來的風力產電量去了哪裏?原來都以低於成本價出售給鄰國﹔妄顧成本的後果,是丹麥家庭須要支付全歐洲最高昂的電費﹗

另外,環保份子在欣賞風車壯觀的景色時,也忘記了像風力發電站那樣的龐然大物,建造的過程本身已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和能量,亦即未發電便已先要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更不要提在建成後,對自然景觀景和鳥類可能做成的種種破壞﹗

推薦閱讀:
The Case against Wind 'Farms'
Wind Farm Provide Negligible Useful Electricity
Environmentally Unfriendly Wind Power

2007年4月16日: Wind turbines 'are ruining our quality of life

2007年4月25日: Air Power

民粹再次戰勝了自由

民粹主義恐怖之處,是一羣人打著「公眾利益」旗號,鼓吹強行立法剝奪另一羣人的自由,期間否定了一切理性和寬容的討論,而傳媒為了「政治正確」,通常又會在旁搖旗吶喊。這種情況,在最近的禁煙運動上表露無遺。

吸煙危害健康,yellowcow贊成政府提醒市民吸煙可能引起的害處,亦贊成公眾場所分隔吸煙與非吸煙區﹔不過,這次禁煙運動所標榜的主要理據,卻不是「吸煙危害健康」,而是「二手煙危害健康」,問題是後者從來沒有嚴格的科學論據支持,主要目的只在於挑起不吸煙者對吸煙者的厭惡和憎恨,從而營造龐大的民粹情緒。

事實上,帶起「二手煙有毒」的始作俑者,是美國環保局(EPA)93年一份報告﹕但此報告在科學上充滿漏洞,其將調查的可信賴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由一般科學上接受的百分之95,調低至百分之90,更曾被北卡羅來納州法官William Osteen批評為「不誠實地選擇一小撮研究來支持EPA一早認定的結論」。

另外,對不利的科學論證,反吸煙人士卻視而不見。例如,英國專業醫學刊物British Medical Journal在03年公布一項為期長達38年的研究,結果就顯示「二手煙與吸煙相關的死亡,兩者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可參考本網之前評論)

事實上,生活上任何物料,我們都可以發現大量所謂「致癌物質」。例如,苯并芘(benzopyrene) ─ 一種二手煙所包含的主要致癌物質,有研究就指一塊一磅的炭燒牛扒,所含的苯并芘就相等於300枝香煙﹔另有研究則指,廟宇內香火釋出的苯并芘,更是二手煙的五倍。由此可見,類似的論據,同樣可以成為禁燒香燭、木炭的理據,但難道就因此連人們到黃大仙拜神、到燒烤樂園燒烤的自由也要剝奪了嗎?

禁煙條例已正式通過,推動禁煙的人,極速地將原本只針對室內場所的條例,伸延至公園、巴士站以至海灘等空曠地方,當政府稍為提出兩年後會研究是否讓商戶選擇設立吸煙房時,民粹的傳媒和政客,馬上抹黑是特首「買選票」的陰謀,期間完全不容許理性和寬容的討論﹗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當德國科學家發現吸煙和肺癌有關連,納粹德國便曾進行了歷來第一次最大規模的反吸煙運動,目的和現在的倒有點相似,就是要德國人犠牲個人自由,以達到「潔淨」整體日耳曼民族的目標。今天,對那些充滿「大家長」心態的狂熱分子來說,禁煙的勝利將只會是個開始,他們會繼續在不同領域上,利用非理性的民粹情緒,推動各式各樣的運動,表面上說是「為了您好」,實質上卻是在逐步蠶食著個人自由的空間﹗

Monday, October 23, 2006

誰更沒有原則?

10月23日信報社評題為「政策沒有原則 自招各方批評」,指政府的幼稚園學券制,以及研究建議讓商戶設立吸煙房,同樣都是「沒有原則」﹕

‧(學券只可資助非牟利幼稚園)這種做法,跟政府過去鼓勵學校轉為直資,給它們更大自主權的精神完全違背
‧政府在制訂反吸煙政策時,目標不是要平衡煙商(或飲食業)和公眾的利益,而是要從保障市民健康‥‥吸煙房的建議又何須再浪費時間去研究?

聽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問題是﹕整篇社論立論的背後,所依據的究竟又是甚麼「原則」呢?

如果以「自由市場經濟」為原則,「幼稚園學券制」沒有包括牟利幼稚園,違反了家長的自由選擇,沒錯是違反市場經濟原則。

可是,研究設立吸煙房卻完全是另一回事,因它能讓商戶因應市場需要,自行選擇是否設立吸煙房,這樣的一個研究,為甚麼一向自詡信奉「自由市場經濟」的信報會認為是「浪費時間」呢?

有一點信報社評人亦似乎沒有留意到﹕無論「幼稚園學券制」和「設立吸煙房」,都是在一片反自由市場的洪流中「逆流而上」(against the tide)的建議 ─ 不完美的「幼稚園學券制」或許能在長期中央集權式的教育制度上,打出一個缺口﹔而「設立吸煙房」的建議,則可以在現今洶湧的民粹禁煙運動之下,給自由市場騰出一丁點空間﹗

Wednesday, October 18, 2006

「知識份子」的道德觀

10月18日明報一篇題為「是誰破壞了核平衡?」的評論,作者梁文道,指北韓核試是美國總統布殊「不斷把北韓逼向牆角」的結果﹕

‧克林頓任職美國總統時期,北韓與美國的關係最是溫和,不只接受了當時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的採訪,還有延續對話的前景
‧布殊自6年前上台以來,就不斷把北韓逼向牆角‥‥在2002年把北韓公開列入他所謂的「邪惡軸心」,使得北韓終止了在1994年和美國簽訂的暫止核活動框架

作者梁文道沒有提及的是,北韓接受奧爾布賴特採訪同時,也接受了美國數以億元計的援助﹔援助的原意是要其放棄核武計劃,結果北韓卻反而利用了援助秘密發展核武(可參考此文章),結果被美國揭發,令北韓老羞成怒,03年退出核不擴散條約

另外,作者又認為不容許北韓擁有核武,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

‧少數幾個國家獨佔核子武器,卻不准其他國家仿效,本來已是很不公平的事

難道要讓所有國家、所有組織、甚至所有人都擁有核子武器才算是「公平」嗎?這樣「公平」的道德觀,真的只有「知識份子」們才能想得出來﹗

* By the way,在文章中,作者所引述的美國駐南韓前大使,名字應是James Laney,而不是文章刊出的James Loney(James Loney 應是一名曾在伊拉克被綁架的男同性戀者 )

律師勾結恐怖分子判監

蘋果10月18日報導美國激進人權女律師斯圖爾特(Lynne Stewart)被裁定勾結恐怖分子罪名成立,判監28個月。

這個網頁有Lynne Stewart和這案件非常詳細的背景資料。

Monday, October 16, 2006

環保份子的虛榮

10月16日明報題為工行招股夠環保」的報道,說環保組織「環保觸覺」,「罕有地」讚揚工商銀行的招股過程。

過去,「環保觸覺」曾批評中國銀行等大型招股構成「生態小災難」﹔為甚麼今次又會「讚揚」工商銀行呢?

據明報的報道,主要原來是因為「環保觸覺」自稱「成功爭取(工商銀行)落實多項環保措施」﹕

‧(工商銀行)採取多項措施減少耗用紙張,包括將中英文版本招股書分開印製,以及招股書不會「跟(認購)表派」等

但問題是,今次工商銀行的招股書,和當日中國銀行的招股書不但厚度相若(見上圖),兩者也是將中英文版分開印製,而認購表格的initial print亦也是300萬份。

至於所謂「不跟表派」措施,就更加莫名其妙,因為招股書和認購表格的印量,從來都不是一比一,以中國銀行為例,當日印了超過300萬份表格,而招股書卻只印了25萬本。

似乎,最主要的分別乃是在於﹕當日中國銀行透露了招股書的印數,而今次工商銀行則沒有﹗

當大家都不知道實際印量時,「環保觸覺」自然可以隨意「估計」有關用紙減少了「100公噸」,亦令它有了向公眾「邀功」的機會﹗

看來,「環保觸覺」最「成功」爭取到的,是工商銀行減少了對公眾的披露﹗

本網相關評論﹕垃圾通函經濟日報損害環保

Saturday, October 14, 2006

期待電影








"300" the Movie

誇張失實的「丙烯酰胺」報道

10月14日各大報章均報道了消委會的煎炸小食測試,這次所針對的對象是煎炸食物中的化合物丙烯酰胺,其中,蘋果以整版頭條報道「炸薯片含致癌物 愈薄愈脆愈危險」。

報道只顧著描述多吃炸薯片如何如何「危險」,卻完全沒有提及事實上,至今並沒有嚴格的科學證據,證明食物所含的「丙烯酰胺」與人類致癌有任何關連﹗(可考參1, 2, 3)。

「丙烯酰胺」被列為「可能致癌物質」(probable carcinogen)所根據的,其實是將高劑量的動物實驗(主要是老鼠)結果,推算在人類之上。 事實上,這正是許多煽情失實新聞最簡單、方便的「製作方法」,因為只要不斷為動物注入高劑量做實驗,大家便可發現愈來愈多所謂「致癌物質」大做文章﹗(可參考美國科學健康協會ACSH相關文章)

另外,蘋果又引述中文大學副教授梁禮國,指出一個聲稱是「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所做的老鼠實驗,這個實驗聽來卻十分古怪,兼且不清不楚﹕

‧以總重量1,000公斤老鼠群,一次過進食150毫克至180毫克 的丙烯酰胺,結果有半數的老鼠短時間死亡

要知道,一般用於實驗室的老鼠,重量平均只有20克,「1,000公斤老鼠群」即相等於約五萬隻老鼠,是每隻進食150毫克至180毫克嗎?「1,000公斤老鼠群」是同時一起做、還是個別分開來做實驗?如果是同時一起來做,研究員又如何令五萬隻老鼠「一次過」地進食相同份量的丙烯酰胺呢?

10月18日補充: 蘋果的報導指:

  • 而根據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一項動物實驗顯示,以總重量1,000公斤老鼠群,一次過進食150毫克至180毫克的丙烯胺,結果有半數的老鼠短時間死亡。按有關數據以一個體重70公斤人類計,若一次過進食170包中裝薯片,即會中毒死亡。

而根據蘋果同日另一報導中消委會的數字, 丙烯酰胺含量最高的薯片的是含量1000微克/千克, 一包薯片大約重300克, 170包薯片的總丙烯酰胺含量是也不過是50毫克, 根據WHO這報告(第17頁)和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NIH的報告(第55頁), single dose toxicity和lethal dose (LD)要在於100毫克/千克體重(mg/kg bw)以上的份量才會發生, 普通人要一次過進食過萬包薯片才會中毒。

根據美國FDA的資料, 含丙烯酰胺的食物非常多, 包括炸薯片之類的零食, 還有咖啡, 橄欖, 麥片, 朱古力, 麵包等等, 甚至蔬菜類如菠菜等, 因此根本上是無可能避免, 而且人類自從發明烹食以來便一直在吸收丙烯酰胺, 但份量其實很少, 平均每天只不過1-10微克/千克體重(ug/kg bw), 而正常人每天吸收0.5毫克/千克體重的份量也不會有事, 這是WHO報告定的No Observe Adverse Effect level (NOAEL), 這表示正常人就算每天食一百包薯片, 最終出事都應該和丙烯酰胺無關, 而有些研究得出的人體可吸收份量比這更加高。

雖然在美國有組織希望FDA強制食物要注明丙烯酰胺含量, 但FDA認為沒有必要, 因這樣只會制造不必要的恐慌和減弱真正的健康飲食信息。

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

滅貧不會促進世界和平

蘋果10月13日社論介紹了兩位因處理貧窮問題而奪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者, 並指出滅貧是促進世界和平的關鍵:

  • 最重要的是國際社會能積極推動這些具創意的扶貧計劃,能把滅貧計劃視為減少衝突、促進人類自由及世界和平的重要環節。試想想若果貧困國家及地區的居民能在扶貧計劃下自力更生,發展自己的潛能,他們的生活及自由便不會再被極端的貧困扭曲,他們便不會輕易倒向極端主義思想、他們便不會加入恐怖組織或成為「人肉炸彈」。這對減少衝突,促進世界和平不是很有幫助嗎?

滅貧是好事當然值得推廣, 但從近代歷史上看貧困和世界和平沒有必然關係, 事實上近代戰爭如兩次世界大戰便主要發生在最富裕的歐洲, 主要參戰國也是世上最富裕的國家, 而極端主義思想的起源地通常都是相對富裕的地區, 共產主義在歐洲, 極端回教主義在中東, 而911事件的「人肉炸彈」全是富裕的家庭, 另外盛產「人肉炸彈」的巴勒斯坦其實相對非洲國家不算貧困, 當年算是富裕最後一樣變得極端, 至於北韓, 極端主義是因, 貧困才是果。

Friday, October 13, 2006

伊戰造成65.5萬伊民死亡?

明報蘋果分別報導了英國《刺血針》Lancet發表的報告, 指出美國自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以來,已造成65.5萬伊民死亡, 佔伊拉克人口2.5%,戰後伊拉克人死亡率係戰前三倍。

一些傳媒不會報導的背景資料, Lancet的編輯Dr Richard Horton本身出名反美, 而負責調查的Les Roberts反戰立場也很公開, 這不是Lancet第一次發表這類伊戰死亡報告, 在2004年10月美國總統大選之前, Lancet也發表報告, 指伊戰令10萬平民死亡, 這數字當時連Human Right Watch也不相信, 也比聯合國當時的調查結果大了4倍。

而現在剛好也是美國中期選舉前夕, Lancet的報告似乎有政治目的, 希望影響選舉結果。如果按Lancet的報告, 那麼伊拉克在過去兩年因戰爭死了55萬人, 這數字很難令人相信, 而根據另一較多人引用的反戰網頁iraqbodycount的數字, 至今因因伊戰而死亡的人數最高估計是4.8萬。

而且這報告的調查在方法有古怪, 數字是抽樣調查伊拉克1849個家庭後得出, 報告指調查9成以上的死亡個案都有死亡証明文件, 這表示大部份死亡都有記錄, 那麼為什麼不真接到發出死亡証明的部門去調查, 這樣得出的數字肯定更加準確。

根據報告每天有差不多500人死於戰火, 但這麼多的屍體在那裡? 調查只需要到埋葬屍體的地方守候數天便可以證實數字是否合理。

2006年10月17日: iraqbodycount對Lancet報告的回應
2007年03月05日: 最近英國Times對Lancet報告的質疑
2007年12月10日: Thoughts From a Lancet Skeptic
2008年1月4日: Lancet Study on Iraq Civilian Deaths, an Outright Fraud?
2008年1月13日: Discredited Iraq report funded by anti-war Soros

推薦閱讀:
Iraq the Model responds to the Lancet Lies, Lies, damn lies, statistics, and Iraq
The Lancet Study is further discredited

美國淡化北韓核試

明報10月12日有關北韓核試的文章, 指美國似乎有意淡化事件, 原因是:

  • 若白宮在11月中期選舉前承認平壤擁大威力核武,就等同說九一一後力阻大殺傷力武器落入兩伊北韓等「邪惡軸心國」手中以保衛國家的努力是一敗塗地,北韓正希望以「協商核武軍控」去逼華府直接談判,布殊政府大力唱淡北韓核實力,有利卸去談判壓力,延續其不與金正日直接談判的方針。

就算美國真是有意淡化事件, 面子和壓力不定是最重要原因, 有可能是和北韓打心理戰, 如果北韓真是核試成功, 一時間美國可做的實在不多, 就算要六國達成共識也要一段時間, 北韓以核試逼美國直接談判和自亂陣腳, 但如果美國淡化事件, 真也當假, 把主動權交回北韓, 可以試探北韓的反映, 說不定北韓會中計, 一怒之下進行另一次核試, 這樣美國可以爭取一些時間, 搞清楚北韓的實力到底有多少, 而且北韓的核資源應該不多, 令其浪費多一次冇壞。

當然, 美國淡化事件最可能的原因是北韓核試根本是失敗

  • 但「北韓以百噸炸藥扮核試」的機會實微乎幾微。運送那麼多炸藥埋在嫌疑核試場而美國竟然不知﹖ 除非美國的間諜衛星全都盲了吧。

這位作者認為美國的間諜衛星探測不到北韓有運送百噸炸藥, 所以扮核試是不可能, 但美國沒有公佈不等於什麼都探測不到, 美國手上掌握了多少資料沒有人知, 美國也不會全部公開, 北韓扮核試的可能是很低, 不過作者的理由似乎太天真。

推薦閱讀: When Multilateralism Falls Short, The Desperate Dictator; Japan's Quiet Revolution

Tuesday, October 10, 2006

搞笑EQ測試

明報10月10日報導有家長投訴葵涌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派發給中一學生的通識科工作紙,內容涉及不良意識, 標準答案竟包括販毒、性交、找外遇、說謊、放火及作弄上司等。

  • 梁校長解釋那是從網上下載的「EQ測試」,目的包括訓練學生的分析力和判斷力,及向學生解釋中西文化不同,證明上述想法外國人較易接受。
  • 公民教育教師協會副會長鍾文堅形容教材比較「出位」,需視乎教師如何使用,若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判斷,作為反面教材亦未嘗不可。
  • 通識科資深教師廖國雄表示,教授通識科時應小心處理外國資料,不能「硬生生」地套用於本地,也不應提供「標準答案」。
  • 東區家長教師會聯會副主席趙明認為,教材「挺負面」。他相信教師出發點沒有惡意,但香港難接受敏感教材。他又說,通識科太新穎,相信類似問題將陸續出現。

似乎明報的報導和以上所有教育界人士和專家都完全忽略了這事件的根本問題, miss the point, 就是有關網上下載的所謂「EQ測試」根本就不是什麼測試, 不只是「並非正統測試問卷」, 而是作者開玩笑式的一篇搞笑文章, 對象是有幽默感的成年人, 看來各專家對事件的解釋反而更可笑。

事實上校方以這文章作為教材是很有問題, 尤其對象是只不過中一學生, 校方的回應不知所謂, 也搞不清楚校方是否把這文章當真, 似乎是, 如果學生真如校長所說認為那些行為是「外國人較易接受」, 那真是教壞細路, 家長投訴有理。

俄國記者被暗殺

明報10月9日報導俄國名記者波利特科夫斯卡婭在莫斯科被暗殺事件, 提到波氏樹敵很多, 表面上是普京踐踏言論自由, 但也可能是有人想「陷克宮於不義」:

  • 普京被指打壓傳媒的背景,也遠不如西方所言那麼黑白分明。《新報》的幕後老闆,據報便是俄流亡財閥古辛斯基,他和另一臭名遠播的財閥別列佐夫斯基等,都是90年代趁蘇聯瓦解大亂以不法手段致富的暴發戶,又與黑幫勾結,他們還收購傳媒控制輿論,勾結克宮。惟普京上台,與古氏等多位財閥鬧翻,結果他們及旗下媒體便忽然變身「自由衛士」,抨擊克宮。

奇怪的是作者只提《新報》Novaya Gazeta 所謂據報的幕後黑幫老闆, 竟然不提其幕前老闆, 就是蘇聯前總統戈爾巴喬夫, 還有國會議員Alexander Lebedev, 本身也是名富豪, 兩人共有49%的股權, 其餘51%由員工擁有。

  • 在這場權爭中,普京自然也不能坐以待弊。克宮對媒體固有打壓之嫌,但也不能否定背後的權鬥現實。

文章結尾也是令人摸不著頭腦, 事件當然不一定是普京所為, 但作者作為也是傳媒的一份子, 似乎沒有必要為普京打壓媒體的行為找藉口。

10月12日: Who Killed Anna Politkovskaya?

Monday, October 09, 2006

加稅不如加電費

明報10月9日報導財政司長唐英年早前指按耗電量多寡而徵收「電費稅」的建議值得研究,原因之一是這項稅合乎環保原則。

yellowcow反對任何加稅和新稅的建議, 但是如果一定要增加市民負擔的話, 這筆錢似乎交到電力公司手上更合理, 道理上電費升高和交「電費稅」同樣可令社會減少用電, 同時電力公司可以有資金投資改善發電設備, 減少排放, 這樣至少在環保方面比交稅給政府有效得多, 如此合乎環保原則的政策, 但那些經常鼓吹環保的政客和團體會支持嗎?

推薦閱讀

Joseph Ratzinger on the destiny of reason

Amish faith shines, even in tragic darkness

Big business loves government

Big $$ for Progressive Politics

At Gitmo, detainees get La-Z-Boys, pastries

Sunday, October 08, 2006

一篇妄顧歷史的社評

10月8日明報社評「核試危機考驗美國 直接談判可馴北韓」,多處妄顧了歷史事實﹕

‧美國為了安撫南韓和日本這兩個盟友,堅持所有談判應在六方架構內進行,北韓得不到要的東西,六方談判遂告觸礁‥‥若美國偏執於六方會談架構‥‥朝鮮半島情勢只會更緊張

明報的社評人似乎忘記了,在克林頓時代,美國也曾透過直接對話,向北韓提供數以億元計的援助,希望換取北韓放棄核武計劃,結果卻是北韓反而利用了這些授助來發展核武﹗(可參考此文章)

北韓「想得到的東西」多的是,其在南韓、日本甚至香港曾綁架大量平民,當中包括知名導演和明星,(可參考1, 2, 3),難道為了談判成功,各國就因此給它送上人質了嗎?

另外,社評論及中國發展核武的一段,亦與事實不符﹕

‧上世紀60年代中國發展核武的經驗為例,雖然當時北京還不是聯合國成員‥‥然而並沒有誰會懷疑中國不會信守試驗原子彈成功後的「不首先使用核武」承諾

事實是,在中國60年代成功研發核彈的前後,不但美國,甚至當時剛與中共鬧翻的蘇聯,都曾考慮透過「外科手術式攻擊」(surgical strike),摧毀中國的核武設施﹗(可參考這文章)

Saturday, October 07, 2006

明報社評堅持「有意義」

10月7日多份報章均有報道,譽滿全球的經濟學家佛利民,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批評特首曾蔭權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

對「公信第一」的明報來說,佛利民的言論顯然是「不知好歹」,因該報在9月12日的社評早已表明再爭論有關問題「已經沒有意義」(可參考本網之前的評論)了。

明報的記者今天雖亦「隨波逐流」報道了佛利民那些「沒有意義」的批評﹔可幸的是,明報的社評能堅守原則,只選擇「有意義」的新聞來評論。

今天,明報社評所評論的,是藝人沈殿霞在醫院病房被偷拍的新聞。

補充﹕明報已在10月9日的社評就佛利民的文章作出回應

明報混淆「監察」和「監控」

明報10月6日國際版引述紐約時報的報道,標題是「針對批華府報道 美擬監控外國傳媒」。

其實有關報道是說美國政府正開發一種具有「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功能的電腦軟件,能自動識別文章內容措辭的輕重,以方便分析全球輿論,而紐約時報原文的標題亦只是「Software Being Developed to Monitor Opinions of U.S.」。

可是,來到明報的編輯手裏,不知甚麼原因,「監察」(monitor)卻變成了「監控」(control)。

Yellowcow每天也在「監察」傳媒的報道,難道這就代表我有「監控」傳媒的本事了嗎?

Thursday, October 05, 2006

Cool Picture

Wednesday, October 04, 2006

莫名其妙的「哭訴」

10月3日明報A3版頭條「內地領隊團友哭訴『被劏』」中,不論內地領隊、內地遊客,一提及在香港旅遊的經歷,都「哭訴」一番﹕

‧來自青海高原的20多歲領隊吳小姐(化名),昨向本報記者哭訴10月1日她所帶的旅行團的遭遇
‧70多歲的袁老太,提起國慶日的經歷時老淚縱橫

他們「哭訴」主要是因為有香港導遊對他們說改遊尖沙嘴星光大道須繳付280元(星光大道原應免費)。但細看內文,雖然導遊「說」要280元,但卻從來沒有收取,亦即實際上團友並未「被劏」﹔而據該香港導遊的回應,280元其實是一般更改行程通常涉及的額外費用,如此看來,整件事可能只是言語上的誤會﹗

更奇怪的是,文章引述吳小姐和袁老太「哭訴」,但登刊的「哭訴」大照片卻是另一位內地遊客張太,在旁邊附有一幅袁老太的小相片,但在相片裏,那位被記者形容為「老淚縱橫」的袁老太,態度卻十分從容冷靜﹗

Monday, October 02, 2006

布殊沒有隱瞞伊拉克暴力情況

明報蘋果近日分別報導了揭發水門事件的《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德沃德出新書抨擊布殊政府,其中特別指布殊政府刻意向公眾隱瞞戰後伊拉克暴力衝突的嚴重情況,指現時伊拉克武裝分子每小時發動約4宗襲擊。

事實是布殊政府完全沒有向公眾隱瞞伊拉克暴力情況, 美國國防部定期發表一份Iraq: Measuring Stability and Security的報告, 清楚指出由5月中至8月中平均每星期發生約800宗暴力襲擊, 其中大部份襲擊是針對伊拉克軍和平民, 美軍傷亡人數和去年差不多, 但比04年減少。

推薦閱讀: Woodward's Real Revelation, Woodward's revelations, 拉姆斯菲爾德最近的訪問

推薦閱讀

A problem with wind power

The Catholic church has highlighted Islam's linkage of religion with violence

Rethinking Peer Review: 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Science Journals

Heat: how to stop the planet burning

How Clean is Nature?

Iraq is the excuse for jihadists

Sunday, October 01, 2006

東京玫瑰

蘋果9月29日報導了二次大戰在日本廣播電台以聲音迷惑美軍的「東京玫瑰」達基諾逝世的消息:

  • 戰後被秋後算賬是意料中事。達基諾返回美國後,1949年在美國瀰漫洶湧仇日情緒的氣氛下,以叛國罪被捕,判監十年,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七名背負叛國罪名的人。服刑六年後因為態度良好提早獲釋。

不過這背景資料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 就是達基諾的被捕和最後罪成都是當時美國傳媒造成的, 首先當年Cosmopolitan雜誌和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的記者用金錢利誘達基諾的同事指出她, 達基諾後來接受訪問, 記者事後卻食言不給報酬, 還把她交給美軍, 不過美軍並沒有控告她叛國罪, 並把她釋放。

後來達基諾希望重返美國, 當時很有影響力的評論員Walter Winchell知道後鼓吹要再度逮捕達基諾, 在公眾壓力下, 達基諾在日本被秘密逮捕, 帶回美國受審, 而不是如蘋果報導所說在回國後被捕。

Saturday, September 30, 2006

阿蓋德在伊損失4千恐怖份子

蘋果9月30日報導伊拉克阿蓋德領袖馬斯里在互聯網發布錄音,號召核子和其他各方面的科學家參加聖戰, 蘋果沒有報導的是根據美聯社的報導, 馬斯里的錄音還承認伊戰至今已有超過4千國外恐怖份子被打死。

推薦閱讀: Fighting Them Over There, Iraq: the world's first Suicide State

10月2日補充: 根據這調查, 絕大部份伊拉克人都反對阿蓋德

Friday, September 29, 2006

地球氣溫百萬年最高?

蘋果9月27日標題為「百萬年最高溫地球熱爆」的報導內容可說是極度荒謬:

  • 地球近年熱爆,平均氣溫是100萬年以來最高,人為的「溫室效應」只消短短45年,就打破全球100萬年氣溫紀錄。

蘋果6月24日才報導了目前地球溫度是400年來最高, 現在竟然一下變成百萬年最高, 是否有點兒戲。

事實上是根據美國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在6月有關地球氣候變化的研究指出現有的証據只能肯定近數十年的氣溫是過去400百年以來最高的, 報告清楚指出由900年至1600年的溫度重組(reconstruction)可靠性較少, 而900年之前的溫度重組的可靠性更是非常的低, 蘋果報導中提到的全球100萬年氣溫紀錄不知是那裡得來。

  • 100萬年前,人類文明尚未誕生,冰河正在消退,全球平均氣溫只有15℃。之後冰河時期重臨,氣溫再下降。時至今天,工業活動大量排放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

地球溫度一向都在循環變化, 較近代的1000年至1500年間地球便經歷了一段Medieval Warm Period, 當時的平均溫度可能要比現在的要高, 而1500至1850年側是個Little Ice Age, 近百年地球經歷的0.6-1.0度溫度上升很大可能只不過是自然循環現象。

  • 美國太空總署研究員漢森說:「地球現時的氣候,全是人為,變壞或變好,要看人類是否及時醒覺。我們任由氣候變暖,再過十年二十載,一切已經太遲。」

目前並沒有証據肯定目前地球暖化完全是人為造成, 事實上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很多, 例如太陽的熱力, 海底放出的甲烷(methane), 還有空氣中的浮質(aerosols)等, 最近芬蘭的研究便指出太陽放出的能量在過去100百年有明顯的增加, 而有俄羅斯科學家更指出1908發生在西伯利亞Tunguska上空的隕星爆炸可能道至過去百年的暖化。

地球將來是否會繼續暖化目前還是個疑問, 最近有研究指海洋溫度在過去數年有下降, 科學雜誌New Scientist和俄羅斯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最近分別發表報告警告全球在未來數十年可能面臨全球冷化。

推薦閱讀: Climate Change and the Demographic Shift

10月1日補充: 原來9月4日左丁山也在蘋果提到俄羅斯科學家有關全球冷化的理論

推薦閱讀: The Skeptic, Southern hemisphere ignores global warming, Cosmic rays linked to global warming, Exploding Stars Influence Climate Of Earth

10月13日補充: Al Gore's movie meets its match in Stockholm

10月26日補充: 落後地區煮食產生的煤灰對全球暖化的影響

Monday, September 25, 2006

匪夷所思的浪費

如果有人跟你說﹕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解決方法是給他二千多億元,他便能夠在一百年內,把這問題延遲四天發生,你認為這樣的建議吸引嗎?相信一般人都不會覺得吸引,但在現實世界裏,事情卻往往就是這樣匪夷所思。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最近宣傳他投資那套講述「全球暖化」的紀錄片《絕望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時,不時批評自己的祖國美國拒簽「京都條約」,令到全球暖化問題惡化。

就像許多環保團體以及傳媒一樣,戈爾把旨在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條約」,說成是遏止「全球暖化」的有效方法,但卻沒有提及若要實行有關條約,究竟大家要花多少錢。

根據由經濟學家組成的「哥本哈根共識組織」(
Copenhagen Consensus)估計,如果實行「京都條約」的規定,直至本世紀末,全球每年便要花八百億英鎊,亦即超過一萬一千億港紙﹔花這麼多錢,但成效卻原來只是在2100年把「全球暖化」的問題延遲六年。

相比其他全球計劃,「京都條約」的經濟效益奇低。以對抗愛滋病為例,只需一百四十億英鎊,即大約二千億港元,估計在2010年前便能將愛滋病死亡個案減半。但若把同一筆錢投放在「京都條約」,到下世紀也只能把「全球暖化」延遲四天﹗

說到「暖化」,全球過去一百年,平均溫度無疑是四百年以來最高,但這裏所說的「暖化」,其實也只較一百年前上升了攝氏0.6度。

為了這個「暖化」的問題,每年花數以千億計,成效卻只是把問題推遲一丁點,環保份子經常叫人不要浪費,但這不是更大的浪費嗎?


9月29日補充: 2.6 billion people lack basic sanitation, The war on hot air, Focus on climate adaptation urged

10月26日補充: 根據NCAR科學家Tom Wigley在1998年的研究, 假設所有國家都達到京都條約的減排目標, 而條約期滿後側如常排放, 那麼到2100年只可以減少攝氏0.06到0.11度暖化, 和沒有下的暖化比較只是減少了3%, 就算條約期滿後各國家排放可保持在目標內, 也只可以減少暖化攝氏6%。因此以平均暖化速度來算, 京都條約只會把「全球暖化」延遲數年。

但這個奇低的目標都不可能達到, 因為差不多所有京都條約簽約國都不會達到其減排目標。

Sunday, September 24, 2006

不清不楚的SK II恐慌報道

傳媒連日大肆報道日本化妝品SK II被中國驗出含重金屬「鉻」(chromium)所引發的恐慌,但始終沒有清楚交待,中國當局發現的是甚麼「鉻」。

事實上,「鉻」這種礦物本身並不有毒,有些人甚至認為服用鉻可以促進身陳代謝(參考此網),即使用於染色的化合物「鉻三」(chromium III),一般亦不認為對人體有害,只有化合物「鉻六」(chromium VI),才是致癌物質(參考維基百科),究竟內地發現的是否「鉻六」呢?但翻查資料,在一般消費者能直接接觸到的產品中,發現「鉻六」的個案似乎卻並不常見。

Saturday, September 23, 2006

推薦閱讀

The socialists who would regulate your happiness

Wasteful efforts to curb global warming

Day of Reckoning for DDT Foes?

Darfur: damned by pity

Jamie Oliver: what a 'tosser'

Environmentalists are new foes of some of the world's poorest

假理性的賭博調查

9月22日多份報章均有報道東華三院與中文大學進行了一項所謂「病態賭徒特癥」調查,聲稱「發現」大多賭徒是「假理性」賭徒,因為﹕

‧(受訪者)有近半數堅信自己有必贏方程式或賭術高超,亦有四成盲目以為自己可依賴靈感贏錢,提升自我形象;七成人更誤解賭博機會率,以為這是理想的賺錢途徑 ─ 經濟日報

以上差不多窮盡了所有人們常去賭錢的原因,說起來好像有根有據,但其實甚麼也沒有說明,只是藉此指責「常去賭錢的人是假理性的」而已。

報道又引述負責調查的人指「如果賭錢可以贏錢,賭場就不會愈開愈多」。這明顯是錯誤的。任何人都知道,賭錢的確是可以贏錢的﹔對賭場來說,只要輸的人較贏的人多,就有理由開業。亦正是有贏錢的機會,令很多賭徒明知大多數人都輸多贏少,但仍會去繼續嘗試,希望能成為成功的少數。

Wednesday, September 20, 2006

哪些才是「不方便的真相」?

9月18日有線新聞引述投資銀行里昂(CLSA)一份報告,指香港空氣污染問題嚴重,每年造成的經濟成本達200億元,更可能導致外資公司撤離香港。

可是,為甚麼一間投資銀行會無端端會做一份空氣污染的報告呢?報道並沒有提及。

翻查資料,原來里昂早前贊助了前美國前副總統戈爾(Al Gore)投資的一套電影的首映,同時戈爾亦應邀出席了里昂所舉辦的論壇。而戈爾的那套電影 ─《絕望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 「恰巧」正是講述空氣污染如何導致全球暖化﹗

再看里昂的報告,原來執筆的主要不是該行人才濟濟的研究部,而是「本地薑」思匯政策研究所,另加上保環作家Tim Flannery和里昂行的政總裁Rob Morrison各寫一篇評論式文章,拼湊而成。在文章中,里昂的Morrison先生更不忘替戈爾的同名新書《An Inconvenient Truth》賣賣廣告。

可能是這個關係,報告並沒有 ─ 應該是「不方便」吧 ─ 踢爆戈爾所宣稱的「科學界已有共識全球暖化是人為現象」這句話,其實並不科學。麻省理工氣象學家Richard Lindzen最近便指戈爾的言論錯誤和杞人憂天(shrill alarmism)。

事實上,由於影響氣候的因素太多,加上地球在1900年前才經歷過一次數百年的「小冰河時期」(Little Ice Age),科學界對人類行為是否促成氣候變暖,其實並沒有共識。

至於里昂報告提及香港的污染數據,幾乎全來自致力推銷環保的思匯,故此並不全面。例如,思匯說如果本港空氣污染程度可減至如巴黎、倫敦等地的水平,便可節省200億元經濟損失,但卻沒有提及如因此而嚴厲立法,涉及的政府支出及社會成本估計會是多少。

另外,報告說香港正因空氣污染,在競爭上正輸給空氣良好的新加坡,又指香港需要重點改善的應是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但卻沒有指出,新加坡在二氧化碳排放上其實遠比香港多,那是不是代表即使是多點排放二氧化碳,也可以擁有良好的空氣呢?

以上這些疑問,里昂報告都沒有清楚說明,自然也令到傳媒更「不方便」把更全面的真相報道給觀眾/讀者了﹗

本網相關評論﹕「綠色生活」是信仰,不是科學全球暖化的爭議環保份子說你的快樂是假的美國全國科學院對全球暖化的懷疑空氣污染有助對抗全球變暖

10月2日補充: Gore revealed that smoking i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or to global warming

Tuesday, September 19, 2006

明報的雙重標準

9月18日明報社評批評,教宗本篤十六世最近在一次講學中,提及十四世紀拜占庭國王對聖戰看法的典故,是「製造新的矛盾」﹕

‧本篤十六世的表現,不但不能與若望保祿二世相提並論﹔他甚至在失言後,未能表現出教宗應有的智慧與政治敏感,未能第一時間澄清並致歉

明報社評不去譴責回教極端份子,反而罵教宗冒犯了回教,製造新的矛盾。但當涉及天主教/基督教的信仰時,明報卻完全是另一個面孔。

還記得《達文西密碼》嗎?該小說(和電影)指耶穌基督和被視為妓女的女人抹大拉結婚生子,但明報5月時的社評卻說,其對基督教的「冒犯性不算嚴重」,又說《達文西密碼》「目的純是為了賺錢,沒有挑釁或顛覆主流宗教的意圖‥‥值得研究的,其實是它的商業成功方程式」﹗

其實,這次教宗本篤十六世提及有關典故,正是要說明利用暴力手法去傳播宗教信仰的不合理性,藉此呼籲正以「聖戰」為名進行暴力襲擊的回教極端份子透過對話解決問題(可參考此文)。但教宗的良好意願似乎落空了,一名在索馬尼從事救濟工作的意大利修女,連同她的保鑣,據報因此而被殺害

可能明報就是知道,很少天主教徒會因為它批評教宗,而上街暴動、殺人放火的﹗

本網相網評論﹕丹麥報章漫畫辱回教, 欺善怕惡的本色, 回教團體散播假消息和照片, 傳媒的雙重標準, 另一更不知所謂的比較, 他們都不是穆罕默德, 意大利穆罕默德漫畫風波 , 恐怖份子感謝香港傳媒

9月28日補充: Mozart falls victim to fear of Muslim rage

10月3日補充: Prophet not perfect, says Islamic scholar, Europeans Have Stopped Defending Their Values

推薦閱讀: The Truth About Muhammad

Monday, September 18, 2006

垃圾通函

蘋果9月17 日報導環保團體消費者力量到中環郵政總局請願, 呼籲郵政署不再幫濫發和住戶拒收垃圾通函,更建議政府立法規管濫發垃圾通函, 環保團體估計「全港住戶每年收到約9,700萬封的垃圾通函,相等於1,700噸紙張和砍掉了40,500棵樹」。

但就算垃圾通函完全消失, 對環保其實一點影響也沒有, 根據環保署的資料, 全港2005年全年產生了差不多90萬噸紙料廢物, 1,700噸所謂垃圾通函占整體紙料廢物遠不足百合之一, 只有0.2%。

這又是環保份子慣常運用那種「用小小的方法來解決大大的問題」的宣傳手法, 如果環保份子真是認為社會上用紙太多的話, 請把注意力放在真正「浪費」紙張的傳媒行業, 例如報紙和雜誌。

推薦閱讀: Biotech Forests

10月26日補充: 有讀者說垃圾郵件問題是納稅人補貼商人做生意, 但從郵署溢利的情況看來, 個人對補貼這說法有懷疑。

Sunday, September 17, 2006

推薦閱讀

Why I'm in Favor of Abolishing the Corporate Income Tax

Evangelicals, Libertarians, and the Battle to Control the Republican Party

Damned by Debt Relief

Coverage of 9/11 anniversary was too wimpy

Interview With Bush

也來為教師們減壓

差不多每一兩個星期,你總會看到有關教師工作壓力的報道。粗略計算過,單是過去一個多月,有關「教師壓力」的調查、報告至少達五個,除了指教師壓力大之外,更指一成半教師企圖自殘,又有兩成多認為他們不受社會尊重。

筆者不是教師, 體驗不到當教師的壓力,卻有一些數據,可能會有助他們減壓。

就以「殺校」為例,其實過去六個學年,教統局已停辦了八十三所學校,但整體來說教師的數目反而上升﹔以中、小學計算,教師數目便由00年四萬八千多人,增至上學年近五萬一千人,壓力顯然未殺到埋身。

況且,任何行業也有盛衰周期,就像一度是天之驕子的IT從業員,在科網泡沬爆破後也曾被大批裁員,但也不見到有過呼天搶地,或企圖「自殘」,教師們實在不必太緊張。

再看語文基準試,由00年開始到今年到期,足有六年時間,結果超過九成英語教師達標,不達標的又可申請再延期一年,或改教其他科目﹔相比起做sales的朋友,每年、甚至每月也有「達標」壓力,不達標的更可能即時被炒,這是教師們應感到慶幸的。

至於教師自殺事件,教師的工會認定和工作壓力有關,這可能是事實。但近年香港每年都有約一千人自殺,比率是十萬人中約有十五人自殺,教師自殺比率並不高於此數,社會「涼薄」,大家也有壓力,教師們也不必因此太過介懷。

筆者看見有很多不是當教師的朋友,也會經常感到疲倦、抑鬱,但卻不曾見過他們整天埋怨,說要「自殘」,或者要政府帶頭尊重他們。或者,他們知道,要得到別人尊重,像小孩子般苦著臉整天埋怨,是於事無補的。

Saturday, September 16, 2006

垃圾電郵問題真是這麼嚴重?

蘋果9月14日報導了一個由雷克系統有限公司造的調查, 指出「垃圾電郵困擾本港網民日常生活」, 雷克系統更提議政府加快推動《非應邀電子訊息條例草案》立法,規管垃圾電郵。

蘋果沒有報導有關雷克系統的背景, 事實是雷克系統是一間經營智能郵件營銷軟件的公司, 它當然希望政府規管所謂非應邀的垃圾電郵, 因此其有關垃圾電郵的調查的獨立性令人懷疑, 蘋果是否應該向讀者說明其公司的背景?

yellowcow本身也有多個公司和個人電郵帳戶, 電郵使用量也算高, 個人經驗從來不覺垃圾電郵情況壞到「困擾日常生活」的地步, 而且現在網絡服務供應商提供的anti-spam功能已令情況大為改善, yellowcow認為現在沒有必要立法規管垃圾電郵, 需要的是向網民宣傳如何可以更有效率地使用電郵而不致於鬧出「每天平均花費9分鐘清理垃圾」和「願意每月支付11元至50元來解決這些令人煩厭的垃圾電郵」這樣的笑話。

不知道本網讀者這方面的經驗如何, 是否壞到「困擾日常生活」的地步。

每棵估值300萬元?

蘋果9月14日報導流浮山村民發起行動, 保護因業主賣地而面臨被斬的兩棵百年榕樹, 並提到樹木專家、香港大學地理系講座授詹志勇估計每棵樹價值300萬元。

但蘋果完全沒有解釋到這所謂價值是根據什麼計算出來的, 誰會花600萬買兩棵百年榕樹, 而且報導也指「地主早前曾叫價20多萬元,願意將土地售予村民」, 如果榕樹真是這麼值錢村民實在沒有理由不買。

如果根本沒有買家, 任何估價都是沒有意思的。

有機菠菜引發大腸桿菌疫情

明報9月16日報導了「美國8個州爆發大腸桿菌疫情,最少1人死亡,50人染病,當局未確定病菌源頭,但相信與袋裝新鮮菠菜有關」, 根據路透社最新消息, 已查出源頭是來自Natural Selection Foods公司的有機菠菜, 由於有機農業主要用動物糞便作肥料, 因此很多人認為是較容易被大腸桿菌E. coli污染。

本網相關評論: 有機農藥, 有機食品並不環保, 有機牛奶不比普通牛奶更有益處

9月23日補充: When Spinach Is Bad For You, Sinister Spinach

10月3日補充: Don't Panic Over Spinach

10月6日補充: The Organic Myth

07年3月5日補充: 有問題菠菜証實源自加州一個有機農場

Thursday, September 14, 2006

經濟日報的陰謀論

9月13日經濟日報《政經札記》題為「拉登和布殊是自己人?」的評論,又再提及類似電影「華氏911」所宣傳的陰謀論﹕

‧911只是布殊向外動武的一個局,拉登一直都是中情局同路人‥‥對於這種陰謀論,筆者只能說基本上是沒有可能,但卻不能完全否定
‧在911之後,布殊立即認定是薩達姆.侯賽因所為,不願相信與拉登有關(詳情見布殊前反恐顧問克拉克的回憶錄)。

讀完文章,Yellowcow一頭霧水,「基本上是沒有可能,但卻不能完全否定」是甚麼意思呢?另外,作者引述克拉克的回憶錄,卻沒有提及此書披露更多的是前任總統克林頓其實早在93年開始,一直知悉拉登的阿爾蓋達不斷在發動恐怖襲擊,但卻沒有採取任何果斷的行動(可參考此文章),難道連民主黨的克林頓也是和拉登是同路人?

最後,根據克拉克的回憶錄,布殊在911之後並沒有如《政經札記》的作者所說般「不願相信與拉登有關」,回憶錄記載布殊和克拉克在911翌日的對話是﹕

"Go back over everything, everything," Bush said, according to Clarke's account. "See if Saddam did this."
"But Mr. President, al Qaeda did this," Clarke replied.
"I know, I know, but . . . see if Saddam was involved. Just look. I want to know any shred."(可參考此報道)

本網相關評論﹕傷殘美軍控告「華氏911」導演

Wednesday, September 13, 2006

「沒有意義」的明報頭條新聞

9月12日明報社評「政府職能須與時並進」說﹕

‧今天再爭論什麼是「積極不干預」和應否重拾這項政策,已經沒有意義,只要政府維持「小政府」規模(即公共開支佔經濟比重不逾兩成),在若干有利整體經濟發展的環節較積極地介入,是有現實需要的

Yellowcow不明白的是,既然明報都認為再討論「積極不干預」這政策「已經沒有意義」,那為何還花整版頭版去報道這新聞呢?

另外,「小政府」的意思真的只限於「公共開支佔經濟比重不逾兩成」嗎?很多、很多所謂「政策傾斜」的措施,賬面上都不費一分一毫,但對市場的遺害和對公共資源的浪費卻是深遠的﹗

「知識份子」的「道德」

9月12日經濟日報《政經札記》題為「悼念911 反恐待反省」的評論,絲毫不見悼念之情,是一貫反布殊的文章,當中許多概念,反映了「知識份子」的所謂「道德觀」﹕

‧美國人曾以為,侯賽因是壞人‥‥但現實殘酷,伊拉克戰場成為了美軍的泥淖,老布殊當年曾擔心推翻侯賽因,伊拉克會四分五裂及令到伊朗壯大,現已一一兌現。

當年為了不讓伊朗坐大,就讓侯賽因這個暴君統治下去,究竟是老布殊的德政還是錯誤呢?

Yellowcow相信,一般正常人都不會視侯賽因為好人。我亦不知作者說的「四分五裂」是甚麼意思,卻知道伊拉克去年舉行了三次全民投票,首屆民主政府也在六月誕生了。

再無知的人也會知道,實行民主從來知易行難﹔事實上,儘管傳媒都只集中報道當地的恐怖襲擊事件,但其實,現在伊拉克的難題,更多是實行民主的過程中所必要經歷的震盪。

例如,伊拉克剛誕生的民主政府,幾乎在每一項改革,都要先擺平國會內「四分五裂」的反對聲音﹔為要杜絕黑市燃油,新政府便須等國會通過法例,容許私人公司入口燃油﹔要引入外資加快現代化石油設施,又要先通過所謂hydrocarbon law

可能,《政經札記》的作者,就是認為民主可以垂手可得,否則就是一個「泥淖」﹔又或者,根本就只是一味反布殊,從沒有想過伊拉克人應否也有實行民主的機會﹗

另外,《政經札記》的作者又說﹕

‧希魔當年以反共為名進行濫殺,布殊今天以反恐名義行惡,都是對民主自由人權的挑戰

作者將布殊比作希特勒,譁眾取寵之處與回教極端份子竟如出一轍﹔另外,作者說希特勒反共,但希特勒在展開了二次大戰前結盟的,正是共產黨的斯太林,此例正好說明,像希特勒、侯賽因一類沒有民主機制制衡的暴君,只要利益所在,你永遠無法知道他將會與誰結盟﹗

本網相關評論﹕誤導的蘋果反恐戰報道布殊沒有承認什麼「秘密監獄」反恐戰爭的「溫故知新」「不受歡迎」的伊拉克消息

Tuesday, September 12, 2006

香港是「熱爆」的熔爐?

蘋果9月12日報導綠色和平成員和議員余若薇昨日遊行, 指「市民正活在「熱爆」的熔爐中...又促請特首順應民意,在第二份施政報告內訂定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與計劃,並立即管制電廠二氧化碳的排放。」

環保份子又在作大, 其實香港近年氣溫並沒有上升趨勢, 溫室氣體減排完全沒有必要, 只會勞民傷財。

Monday, September 11, 2006

誤導的蘋果反恐戰報導

蘋果9月11日報導了一連串所謂反恐戰代價:

  • 美國911後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打起的反恐戰...製造了450萬個難民

就看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地的難民情況,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資料, 自2002推翻塔里班後, 已有超過450萬難民離開巴基斯坦難民營重返家園, 事實是阿富汗超過6百萬難民是反恐戰前蘇聯入侵和塔里班統治造成, 單在2002年底推翻塔里班後不到一年已經有2百萬難民重返家園, 而伊拉克的情況也相似, 20萬難民為因侯賽因的統治而逃避到伊朗的難民營, 侯賽因被推翻後一年已有約一半難民重返伊拉克。

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難民經多年的逃避而終於可以回國, 證明了現在情況無論多壞也是比反恐戰前好。

  • 阿富汗反恐戰造成的死亡人數,就有4,541至5,308人;伊拉克則死了50,100名平民

平民死亡無疑是悲劇, 但沒有反恐戰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平民就會安全嗎? 根據紐約時報的資料, 88至91年間便有18萬伊拉克人死於暴力之下, 這並沒有把兩伊戰爭的數字計算在內, 而多年的阿富汗內戰死亡人數更高達1百萬人。

  • 全球死於恐怖襲擊的更多達4,081人

但恐怖襲擊年年都有, 並不是所有911之後發生的恐怖襲擊都和反恐戰有關。

  • 反恐戰傷亡重大,軍費一樣大。今年7月,美國國會就給反恐戰撥款4,370億美元(34,086億港元),這比起韓戰和越戰加起來的開支都要多,也比全球所有窮國加起來總共3,750億美元(29,250億港元)的欠債多。

今年7月美國國會並沒有就給反恐戰撥款4,370億美元, 國會在7月發表報告指反恐戰由911至今已用了4,370億美元, 美國國防部的數據是是反恐戰至2005底共用了2,507億美元, 事實美國明年整年的軍費也只是4,680億美元, 並已經包括了500億美元的反恐戰經費。

事實上是如果以GDP來算, 反恐戰的軍費並不比韓戰和越戰加起來多, 而美軍傷亡和韓戰越戰比較更是非常少。

  • 伊拉克戰爭又成外國激進武裝分子訓練場,可能回國大展拳腳

把各地恐怖份子引到伊拉克是反恐戰的成效, 恐怖份子難應付因其通常是混在平民當中, 而其襲擊對象也主要是平民, 這正是恐怖份子要打的不對等戰爭, 美國的優勢是其強大的軍力, 把恐怖份子引到戰場上由軍隊來對付有戰略上的合理性, 相信很多國家如沙地等會樂見其成, 伊拉克更似是美軍的訓練場。

  • 美國國土安全和國防開支像天文數字,財政赤字不斷升高,「拉登就是想陰美國到破產」

美國這麼大的國家什麼開支都是天文數字, 事實是根據國防部的資料, 國防開支目前只是GDP的3.9%, 越戰時是8.9%, 而冷戰期間更長期在5%之上。

美國財政赤字無疑很高, ,不過近年已有改善, 2003年的赤字是3,770億美元, 04年是4,130億, 05年是3,180億, 而今年的赤字預測是會進一步下降至2,600億美元, 因此絕對不是「財政赤字不斷升高。」

9月30日補充: 伊拉克阿蓋德領袖承認伊戰至今已有超過4千國外恐怖份子被美軍打死。

10月22日補充: Our small defense budget is no way to fund a war

10月25日補充: Exodus of Iraqi Spilling Into Europe

2007年4月28日: Afghan infant deaths fall by 40,000 a year since ousting of Taleban

向911死難者致敬

The 2996 Project: 超過3千博客分別向一位911死難者致敬

9月12日補充: 911當年的報導和從未發表過的片段

推薦閱讀

Why I Left Jihad

An Interview with George Bush

American learning system

The French Climate Skeptic

Sunday, September 10, 2006

911陰謀論

Popular Mechanics揭穿有關911的陰謀論

2006年9月11日: 穆薩維(Zacarias Moussaoui)審訊時有關911事件上千份呈堂證據
2007年8月22日: 踢爆911陰謀論的網頁

推薦閱讀:
這篇有關陰謀論的文章絕對值得一看再看
South Park Slams 9/11 Truthers
Why 9/11 Conspiracy Theories Linger

Saturday, September 09, 2006

布殊沒有承認什麼「秘密監獄」

蘋果9月8日報導美國總統布殊「首次承認CIA在全球確有秘密監獄,拷問恐怖組織阿蓋德14名高層,以套取重要情報,粉碎恐怖襲擊陰謀。」

這是布殊講話的原文節錄:

  • Many are al Qaeda operatives or Taliban fighters...it has been necessary to move these individuals to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y can be held secretly [sic], questioned by experts, and -- when appropriate -- prosecuted for terrorist acts.
  • a small number of suspected terrorist leaders and operatives captured during the war have been held and questioned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in a separate program operated by 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 But I can say the (questioning) procedures were tough, and they were safe, and lawful, and necessary.
  • I want to be absolutely clear with our people, and the world: The United States does not torture. It's against our laws, and it's against our values. I have not authorized it -- and I will not authorize it.

布殊根本沒有承認什麼「秘密監獄」和「拷問」, 傳媒可以對其講話有自己的推測, 但不應該把說話塞進布殊嘴裏。

9月11日: 阿布哈里卜(Abu Ghraib)監獄最近由伊拉克政府接管, 囚犯的意願是"we want the Americans to come back"

10月4日補充: No Evidence for Prize-Winning Story

911劫機者的動機

蘋果9月9日報導半島電視台(Al-Jazeera)播出阿蓋德製作的短片, 片中有拉登在阿富汗山區跟 911劫機策劃人和劫機者在開會的情況。

要補充的是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 片中劫機者指發動911劫機的原因竟然是要報復回教徒在波斯尼亞車臣所受到的迫害, 但車臣的事和美國並沒有關係, 而在波斯尼亞美國更加是出兵挽救了回教徒於被種族清洗的命運。

巴勒斯坦人盾

Thursday, September 07, 2006

美國窮人學歷奇高

蘋果9月5日報導芝加哥清貧家庭火警6孩被燒死, 另加資料指出美國窮人的苦況, 其中一項是:

  • 墨西哥《改革報》前年指,來自低收入家庭的美國學生,只有68%能上4年的大學,學歷不足,令他們難以擺脫貧困,一代傳一代。

只有68%能上4年的大學? yellowcow懷疑就算是高收入家庭的美國學生也沒有這麼高的入大學比率。

墨西哥《改革報》前年指? 美國人入大學的數據其實無需靠一份墨西哥報, 網上應該不難找到吧。

手機私隱同手袋私隱

明報9月6日社評指一宗手機勒索案,被告檢獲手提電話,內有某女藝人更衣裸露的短片,向女藝人勒索結果被判囚, 明報社評人認為:

  • 現行法例中禁止不誠實使用電腦的罪行,應該適用於手提電話﹔拾獲他人手機的人,如果濫用機內個人資料,例如在網上公開資料,蓄意令當事人受傷害,或者將資料賣給別人圖利,就算不涉及勒索或盜竊,都應該按不誠實使用電腦罪名提出檢控,以阻遏侵犯手機私隱的惡行。

如果有人檢獲內有裸照的手袋向人勒索, 或將手袋內的個人資料網上公開, 難道現行法律是不禁止的嗎? 為什麼對手機私隱和手袋私隱要有不用的法律保護? 明報社評人是否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Yellowcow並非法律專家, 是否有讀者可以解答這問題。

Cool Picture

Wednesday, September 06, 2006

推薦閱讀

What's discrimination?

Analogy vs. Analogy

Shop Class as Soulcraft

Biotech Forests

香港戲院二氧化碳含量安全

9月4日經濟日報A20版頭條新聞「11戲院二氧化碳超標 恐播菌」中,引述「地球之友」的測量數據指

‧意外發現最少11間戲院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於政府建議的標準
‧醫生警告,這意味這類戲院的室內污濁、鮮風不足,有機會成為散播傳染病的溫床

首先,量度二氧化碳含量要用專門儀器,實在叫人難以想像「地球之友」究竟怎樣能「意外發現」這事。

另外,「地球之友」所謂的「超標」,是指在政府那個自願性質的「室內空氣質素管理計劃」之下,超出了「良好級」的指標,即1000ppm。

其實,就算根據「地球之友」的量度結果,那11間戲院的二氧化碳含量儘管不算「良好」,但卻很安全,因含量最高的PALACE apm和百老匯荃灣(3265ppm及3188ppm),都遠比美國的職業安全標準(5000ppm/8小時平均)為低。

Tuesday, September 05, 2006

香港使用能源效率高

蘋果9月5日報導提到本港因空氣污染而令對海外專才的吸引力不及新加坡, 新加坡無疑空氣比香港好, 但這主要是地理的關係, 事實上是新加坡在能源使用方面比香港浪費得多, 新加坡人口比香港少, 但二氧化碳排放比香港多, 這代表人均能源消耗較多。

如果把GDP除以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得出GDP per Emissions指數, 這大約可以代表一個地區在能源使用方面的效率, 大家會發現香港這方面的表現非常好, 全世界排第9, 亞洲第一, 新加坡世界只排第40, 香港的指數是新加坡兩倍。

現在大家都認為二氧化碳排放會造成全球暖化危機, 雖然yellowcow不認同, 但本港應該向海外專才宣傳本港在能源效益方面的成績, 可能會令有心挽救地球的海外專才選擇香港。

信報的姑息主義

9月4日信報評論《美國透視》作者趙景倫指,美國總統布殊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稱激進伊斯蘭份子是一種伊斯蘭法西斯,是「荒謬絕倫地誤解歷史」,因為「法西斯指的是獨裁國家領導人如希特勒和墨索里尼」。

但其實,大家都知道,今時今日我們用「法西斯」一詞時,已不再局限於希特勒或墨索里尼。

根據American Heritage英語網上辭典,「法西斯」(Fascism)可以指一種政治性運動(a political movement),追求「實施恐怖、審查手段鎮壓反對人士」(suppression of the opposition through terror and censorship)的獨裁統治﹔另外,又可泛指「壓逼和獨裁的控制手段」(oppressive, dictatorial control)。

如果真的要嚴格的話,《美國透視》作者(和信報的編輯)把拉姆斯菲爾德所說的「appeasement」譯作「綏靖主義」,亦不見得沒有問題,因為「綏靖主義」是指「反對暴力與戰爭,鼓吹國際和平」(參考此網上辭典)。

可是,拉姆斯菲爾德所指的,卻明顯叫人不要縱容恐怖份子,以免重蹈二次大戰前的姑息政策

根據同一網上辭典,姑息政策是指「利用姑息、讓步的方法以求取和平的外交政策。如二次大戰前英、法對德、義侵略的縱容」。

本網的相關評論﹕反恐戰的真正問題

Monday, September 04, 2006

25.5度不是個絕對標準

蘋果明報9月4日報導了地球之友的調查指戲院溫度全港戲院有「38間低於政府提倡的攝氏25.5度,整體平均只有22.5度。」

大家都當攝氏25.5度是個絕對標準, 但這標準哪裡來, 定義是什麼好像沒有人提過, 25.5度應該是根據美國供暖製冷及空調工程師學會ASHRAE的Standard-55-2004定出來的, 但這標準其實定出了一個thermal comfort範圍, 就是攝氏23至25.5, 如果按這標準平均22.5度其實不是太低。

而且ASHRAE的室溫標準是按不同條件訂立的, 23至25.5度便是在濕度60%條件下的標準, 如果濕度高, 標準室溫也會下調。

不同地方也會有不同的標準, 加拿大的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便提議辦公室室溫調到21-23度。

這些標準的作用是幫大家達到thermal comfort, 和省電環保完全沒有關係, 因此最終大家是否感覺舒適才最重要, 有趣的是ASHRAE知道要同一室內的所有人都感覺舒適是不可能的, 因此把thermal comfort目標定為當8成或以上的人對室溫感到滿意。

有機牛奶不比普通牛奶更有益處

蘋果8月31日報導指14名科學家聯署英國食品標準管理局要求當局確定有機牛奶的益處。

美國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最近發表文章指有機牛奶並不比普通牛奶更有益處。

9月7日補充: Spiked反駁確定有機牛奶益處的要求

10月6日補充: Organic Milk Industry Reveals Hypocrisy

Saturday, September 02, 2006

外地偷拍都可以禁制?

藝人鍾欣桐被偷拍事件後, 很多人認為應該立法保障個人私隱, Yellowcow也認為便利的作為過份, 但立法可以保障這事的發生嗎? 提倡立法是否已超越了這事件本身的實際情況?

似乎大家都忘記了偷拍發生在馬來西亞, 本港應該已有法律禁止這種行為, 如果要連在外地偷拍也可以立法禁制的話, 是否表示要連刊登外國明星在外國被偷拍的照片也要被禁制呢? 如果是的話便會引進很多問題。

Yellowcow並非法律專家, 是否有讀者可以解答這問題。

Thursday, August 31, 2006

先進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

先進國家在2004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至90年代初以來最高

只是情緒受困?

明報8月31日報導「美國三藩市一名男子疑情緒受困,周二在鬧市開車連環撞人...當場撞死1名途人,另有少14人受傷,傷者包括至少兩名華人。兇徒當場被警方拘捕,目擊者形容他被扣查時情緒穩定。」

事件真是情緒受困這麼簡單? 事件的重點, 但明報沒有告訴讀者(正治正確?), 的是這名男子是名阿富汗回教徒, 數星期前才由阿富汗回到美國, 兇徒被截停時是在一所猶太人社區中心附近。

蘋果知道什麼是保守派嗎?

蘋果8月30日報導:

  • 美國保守派政論周刊《新共和》(New Republic)最新一期語出驚人,指向來係美國最親密盟友英國, 先至係美國頭號安全威脅

新共和》周刊雖然有共和兩字, 但和共和黨沒有關係, 絕對不是保守派, 而是一份自由派刊物。

蘋果的報導取自《每日電訊報》的報導, 原文也沒有說《新共和》是保守派, 不知道蘋果記者為何要自作聰明。

9月3日補充: 為什麼《新共和》的觀點沒有道理

明報的兩個面孔

8月30日明報社評「法律規管是下策 傳媒希望在市民」指《壹本便利》偷拍事件引來「民意反彈」,擔心政府若因此而訂立限制偷拍的法例,「將會削弱新聞自由的保障‥‥只會將好的和壞的新聞工作『一網打盡』,最終令新聞自由受損,得不償失」。

首先,現在所謂的「民意反彈」,其實主要是由傳媒一手推動的,當中明報更是其中一個積極參與者﹔就這宗藝人被偷拍的新聞,明報在一星期內便做了三日頭條、寫了三篇社評。明報社評人慨嘆此刻的「全城共憤」被自己當日「不幸言中」,實在給人「扮幼稚」的感覺﹗

另外,既然明報覺得如此偷拍行為是「神憎鬼厭」,又承認「香港在保隱私隱方面,和歐美社會還有一段距離」(8月26日社評),為甚麼一說到立法監管偷拍,又馬上轉軚,說會打擊新聞自由呢?

明報社評人又將新聞分為「好新聞」和「壞新聞」,怕立法將會連累涉及「好新聞」的偷拍﹔但私隱就是私隱,追查涉及公眾利益的「好新聞」,理應要更加嚴謹,難道一個政治人物的私隱就不及一個藝人的私隱?

事實上,如果明報認為現有法例已足以解決問題,就即是說現在由藝人組織、婦女團體和議員們攪得熱烘洪的那些抗爭、抗議行動,實際上就是一場publicity stunt﹔難道這類政治show,就是明報所說的「好新聞」,值得它連做多日頭條、連寫多篇社評嗎?

在公眾泳池中暑發生過嗎?

蘋果8月30日報導公眾泳池在陽光照射下,水溫可能高達33度或以上,在這樣溫度的泳池游泳有機會中暑。

不過理論還理論, 事實又如何呢? 蘋果有這麼多的資源, 是否應該調查一下過去是否有人曾經在公眾泳池中暑呢? 公眾泳池存在了數十年, 如果根本沒有或極少發生過中暑事件, 那麼市民便沒有需要過度擔心, 作為傳媒是有責任把真相澄清。

Wednesday, August 30, 2006

特工門真相

左派雜誌the Nation記者新書披露首先披露普萊姆為中情局工作的是前反伊戰的國務院官員Richard Armitage。

希望報章不要再把特工門說成是什麼布殊洩密醜聞, 整件事根本是無中生有, 是傳媒創造的醜聞。  
有關事件的評論: 1, 2, 3

本網相關評論:
布殊沒有洩什麼密, 特工門也不是醜聞
明報繼續在「特工門」事件上誤導讀者
女記者不知為什麼坐監

9月3日補充: The Plamegate Hall of Shame

9月8日: Armitage承認首先披露普萊姆為中情局工作

Tuesday, August 29, 2006

胚胎幹細胞

蘋果8月28日報導英超球星儲子女的幹細胞治療傷患, 其附加的報導提到「當中以胚胎幹細胞的功用最廣泛...最近美國Advanced Cell Technology研發出新技術,...毋須摧毀胚胎,避免了之前的道德和政治問題 」。

「胚胎幹細胞的功用最廣泛」在目前來說是不對的, 胚胎幹細胞的研究還是在起步階段, 還未有真正成功例子, 目前所有幹細胞治療成功的例子主要是用adult stem cell。

而所謂新技術8月27日已提到根本是不成功

2007年4月3日: If embryonic research is so promising, why do its backers need to lie?
2007年11月20日: Creator of Dolly the sheep giving up on cloning techniques in humans

汽水有苯不是問題

明報8月27日報導美國一批家長控告可口可樂,指飲品中的苯benzene超出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標準, 而可口可樂反駁指是律師想「撈油水」, 甚至懷疑測試是對飲品加熱後才進行。
可口可樂的反駁有道理, 汽水飲品本身是沒有苯的, 但飲品裡的維他命C和防腐劑在熱力下會有化學反應而產生極少量的苯, 研究指出人要飲1萬支含苯的汽水才有可能對健康有影響, 而且每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觸苯是無可避免的, 因為空氣和水都含苯, 報導中的FDA標準就是FDA對飲用水含苯所訂的標準, 如果要怕可樂中的苯, 那大家根本是連水也不應飲。

Monday, August 28, 2006

教師自殘

蘋果明報8月28日報導了城市智庫作的調查, 指因工作壓力太大, 有15%的教師「企圖以自殘身體減壓」, 蘋果訪問了的一位年青老師, 「經常以刀界身體一些隱閉部位宣洩,如大腿及手內側等」。

Yellowcow不是教師, 體驗不到當教師的壓力, 但有部份教師的心靈也似乎太脆弱和不平衡, 為人父母如果知道子女的老師原來晚晚回家自殘, 真係唔驚就假。

明顯教師這職業不是任何人都可勝任, 除了評核試之類的評估, 是否還應該加上一個心理考核呢。

誰更影響公眾輿論?

明報8月6日報導指一段在YouTube出現反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動畫短片是一間和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合作的公關公司製作, 因此「令外界質疑埃克森美孚此舉旨在影響公眾輿論...有「Astro Turfing」的嫌疑。「Astro Turf」是美國政客及公關的詞彙,意指公司或政客為求達到某一目的,不惜用手段操控民意。」

為什麼油公司或其他公司沒有權去影響公眾輿論? 一段只有40多萬人看過的2分鐘短片就可以「操控民意」? 巴士阿叔都有過5百萬人看啦, 說到影響公眾輿論相信油公司沒法和環保分子比較, 只需看公眾輿論是如何一面倒就知道。

最近綠色和平在英國推出一個電視廣告, 對駕駛4驅車的人大加羞辱, 真正是希望「操控民意」, 不過這次效果似乎是適得其反, 引來很多批評

Sunday, August 27, 2006

傳統報紙趕互聯網快車

可能給近年興起的blog(博客、網誌)弄得慌了,最近報章都愛在報道中,抄錄網民的留言。但問題是﹕這種做法真的可以幫傳統報紙趕上互聯網的快車嗎?

一個簡單的例子﹕蘋果日報在8月23日報道了一宗涉及警員歧視內地旅客的新聞,可能為了要顯示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吧,於是便抄錄了一名「內地網友」,指其在港旅遊亦曾被警員指「一睇就知你係大陸噶!」

這是我們看報紙時所要求的專業報道嗎?記者不知這名網友的來歷,更不清楚那名警員為何擘頭第一句便稱人家做「大陸噶」(如真有其事的話),這樣的抄錄有意思嗎?

誠如蘋果日報的老闆黎智英早前所寫的一篇文章「Blog是報紙的諍友」所說,「博客」興起之後,「人們還是要看報紙的,因為博客沒有記者的專業採訪知識和能力,更沒有新聞觸角,而又欠缺深入調查」﹔如今,報紙卻將「博客」的留言照抄如儀,完全沒有黎先生所說的「專業採訪」和「深入調查」,那人們還有甚麼理由看報紙呢?

抄錄網民留言當作新聞報道,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因沒有「博客」的互動性及在容量上的無限性,報紙只能在有限的篇幅上選擇性地抄錄一兩則符合其新聞立場的留言。

在「博客」內,你當然會看到很多無聊的留言,但這是不打緊的,因為留言數目夠多,又由於其互動性,上一則留言的錯誤,可以即時由下一則留言矯正,並可以透過超連結(hyperlink)連繫至更權威的消息來源,這一特點是報紙怎也無法追得上的。

事實上,傳統報紙一向自恃其中一項最大的本錢﹕給讀者發揮篩選、過濾新聞(filtering)的功能 ─ 套用黎智英先生的說話,就是要「找出新聞的重心,把事情聚焦起來」─ 在互聯網的時代裏,似乎逐漸變成了一種局限(limitation)。

更重要的是,儘管在互聯網的「資訊轟炸」之下,許多讀者不但沒有出現黎先生所說的「眼花繚亂」弊病,相反卻藉此突破了從前報紙filtering的limitation,對時事有更深入和更多角度的認識。對傳統報紙來說,這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

報紙目前最大的優勢是讀者慣性的閱讀習慣,以及相對上擁有較龐大的資源和人力,可作深入和直接的調查和報道,所以可信性亦相對較強,這是人們肯花錢買報紙的原因。在blog上抄網民留言當作新聞,無論是花了多少心機,到頭來也只會給大家一個不專業的印象,甚至可能促使更多看開報紙的傳統讀者,轉投向互聯網那位「諍友」的懷內。

維基百科

New YorkerAtlantic最近有兩篇有關維基百科的文章。

資料來源: OxBlog

8月28日補充: Reason有關維基的文章

其實用維基百科來辦傳媒都應該可行

9月13日補充: Wikipedia debates Britannica

無損胚胎取幹細胞新法成功了嗎?

蘋果明報於8月25日報導了美國有科學家發明了無損胚胎的取幹細胞新法, 但這有誤導成份, 因為在對這新法的實驗中所用的胚胎結果都是被摧毀, 而科學家並非如報導所說從胚胎取走1個細胞, 而是多個細胞, 基本上這實驗共非傳媒報導這麼成功。

而有關的公司Advanced Cell Technology和科學家Robert Lanza過去也曾多次發出誤導的新聞發佈

8月31日補充: Is Dishonesty in Our Nature?

印度可樂事件

8月6日蘋果日報國際版頭條「印度法院﹕若不公開祕方 禁可樂百事」(左圖),全版報道印度法院因可樂和百事「含有超標殺蟲藥為理由,下令兩大汽水商要麼公開配方,要麼會被勒令禁售。」

有關「超標殺蟲藥」的指控,其實是根據印度當地一個環保組織「科學環境中心」(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CSE)自己所做的檢驗所提出的。8月22日,印度衛生局長Anbumani Ramadoss卻指出,經官方調查後發現CSE的指控並無根據。(可參考Bloomberg報道)

可是,不知甚麼原因,蘋果卻沒有再跟隨這消息了。難道對蘋果的編輯來說,環保份子說可樂有毒才是新聞,印度政府說可樂無害就毫無新聞價值了嗎?

這裏有一篇印度當地的評論,批評整件事其實是透過製造公眾恐慌來達到政治目的,並指出﹕「任何有常識的印度人都會知道,無論可樂和百事被說得有多危險,都比我們在鄉鎮、城市所飲用的水安全千倍」(Any Indian with minimum common sense would know that no matter how supposedly dangerous Coke and Pepsi are they are a thousand times less dangerous than the water we drink in our villages, towns and cities)

8月28日補充: 另一篇有關的評論

10月11日補充: Can India's poor afford not to work?

Thursday, August 24, 2006

臭氧洞和全球暖化如何取捨

明報8月24日報導「美國科學家表示,南極洲上空臭氧層出現的大洞似乎已停止擴闊,並有望在未來60年內消失。至於北極上空變薄的臭氧層,則可望於2030年至2040年間消失」。

首先北極上空變薄的臭氧層是可望於2030年至2040年間復原, 不是「消失」。

接著「臭氧洞改善的主要原因是停止使用氯氟碳化物(CFC)...但用來取代CFC的化學物被視為全球暖化的兇手,現時卻並未受限制」。

全球暖化不是二氧化碳引起的嗎? 這點需要加以補充, 根據美聯社的報導, CFC的代替物是HCFC和HFC, 停止使用CFC引至溫室氣體的增加是因京都條約而減少的二氧化碳份量的兩倍以上。這似乎證明了兩點:

1. 如果全球暖化是真的話, 京都條約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
2. 如果全球暖化是真的話, 那應該是人為的, 正確的說是環保份子造成的

2006年8月26日:
中亞的冰川正在擴張
環保份子一方面要大家減少排放, 另一方面卻反對真正會減少排放的科技

2006年9月29日:
報導指南極洲上空的臭氧洞近來再次擴闊, 而且比去年還大, 想定期觀察臭氧洞的情況, 可到NASA的網頁
Winds trigger increases in ozone destroying gases in upper stratosphere

2007年8月14日:
Kyoto Projects Harm Ozone Layer

Wednesday, August 23, 2006

推薦文章

It's the Demography, Stupid: The real reason the West is in danger of extinction

Eco-imperialism's lethal effects on the world’s poor

Fear Profiteers

有機農藥

有機食品不用農藥這觀念其實是錯的, 只不過有機食品用的是有機農藥, 但有機農藥可能比化學農藥更毒, 而且因為效能低, 要用得更多。

本網相關評論﹕有機食品並不環保不盡不實的毒水果報道毫無科學根據的滴滴涕恐慌

8月24日補充: 美國農業部在2002年訂立有機食品標準時指出:


  • USDA makes no claims that organically produced food is safer or more nutritious than conventionally produced food.
  • Natural and organic are not interchangeable
推薦閱讀:
Urban myths of organic farming (摘要)
Organic vs Non-organic Farming - The Debate
Organic food: why?
What Laymen Should Know About Everyday Issues In Science And Health

Monday, August 21, 2006

興建低密度豪宅就更環保嗎?﹗

8月21日經濟日報題為「豪宅『屏風』 危害西九62萬人」的報道,引述名叫「環保觸覺」的團體,批評政府當年批准西九龍沿岸興建高密度豪宅,結果造成了「巨型大屏風」阻擋海風,令油尖區及深水埗空氣質素下降,故建議政府日後「大幅降低地積比率及設定樓宇高度限制」。

高密度建築可能真的阻擋了海風,但報道和「環保觸覺」沒有提及的是,高密度建築同時亦可比低密度建築更有效節省能源保護水資源,這不是「環保」嗎?

這個報道反映了一個事實﹕何為「環保」在概念上往往模糊不清,形形色色的「環保」概念之間,意義更經常出現矛盾﹗

本網相關評論﹕「熄燈行動」的矛盾毫不環保的25.5度

Saturday, August 19, 2006

用個較準確的溫度計吧

蘋果8月18日又手執溫度計周圍量, 這次是空調巴士, 報導附有一照片, 顯示某巴士的車廂溫度僅得 18.4度, 而照片中的溫度計是種平價的產品, yellowcow以往工作也和溫度計生產有關, 知道這類溫度計非常之不準確, 單是設計上的偏差已可達0.5至1.0度, 而且這類平價溫度計生產上的品質監測也很求其, 蘋果如果是認真的話至少應該用些較精確的, 最好是有經測定calibration的溫度計。

蘋果也沒有說明測量時座椅上面的出風口調節的大小, 用過的都知道這對溫度影響是很明顯的, 合理的測量是否應該是把出風口關閉呢? 較全面的調查是否應如明報同日的報導一樣訪問乘客的意見呢?

德國文豪值得借鑑嗎?

明報8月18日專訊「以史為鑑 請學德文豪」指出德國文豪格拉斯(Günter Grass)公開承認他在二戰時曾參加希特勒近衛隊, 一直隱瞞,他說是因為在戰後的「整個生命裏都為這感到羞愧」, 但格拉斯的動機是否真的這麼純正? 他是否真是「面對歷史罪過」?

對這事和格拉斯事跡的評論: Part 1, Part 2

8月23日補充: Christopher Hitchens對格拉斯的評論

Friday, August 18, 2006

Neighborhood Bully

Well, the neighborhood bully, he's just one man,
His enemies say he's on their land.
They got him outnumbered about a million to one,
He got no place to escape to, no place to run.
He's the neighborhood bully.

The neighborhood bully just lives to survive,
He's criticized and condemned for being alive.
He's not supposed to fight back, he's supposed to have thick skin,
He's supposed to lay down and die when his door is kicked in.
He's the neighborhood bully.

The neighborhood bully been driven out of every land,
He's wandered the earth an exiled man.
Seen his family scattered, his people hounded and torn,
He's always on trial for just being born.
He's the neighborhood bully.

Well, he knocked out a lynch mob, he was criticized,
Old women condemned him, said he should apologize.
Then he destroyed a bomb factory, nobody was glad.
The bombs were meant for him.
He was supposed to feel bad.
He's the neighborhood bully.

Well, the chances are against it and the odds are slim
That he'll live by the rules that the world makes for him,
'Cause there's a noose at his neck and a gun at his back
And a license to kill him is given out to every maniac.
He's the neighborhood bully.

He got no allies to really speak of.
What he gets he must pay for, he don't get it out of love.
He buys obsolete weapons and he won't be denied
But no one sends flesh and blood to fight by his side.
He's the neighborhood bully.

Well, he's surrounded by pacifists who all want peace,
They pray for it nightly that the bloodshed must cease.
Now, they wouldn't hurt a fly.
To hurt one they would weep.
They lay and they wait for this bully to fall asleep.
He's the neighborhood bully.

Every empire that's enslaved him is gone,
Egypt and Rome, even the great Babylon.
He's made a garden of paradise in the desert sand,
In bed with nobody, under no one's command.
He's the neighborhood bully.

Now his holiest books have been trampled upon,
No contract he signed was worth what it was written on.
He took the crumbs of the world and he turned it into wealth,
Took sickness and disease and he turned it into health.
He's the neighborhood bully.

What's anybody indebted to him for?
Nothin', they say.
He just likes to cause war.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superstition indeed,
They wait for this bully like a dog waits to feed.
He's the neighborhood bully.

What has he done to wear so many scars?
Does he change the course of rivers?
Does he pollute the moon and stars?
Neighborhood bully, standing on the hill,
Running out the clock, time standing still,
Neighborhood bully.

"Neighborhood Bully" by Bob Dylan and from the album "Infidels" (1983)

2007年5月30日: Bob Dylan: "Where's the global warming? It's freezing here."

Thursday, August 17, 2006

信報評論獲「真主黨大獎」

恭喜,8月17日信報《政治學視野》專欄及其作者鄭赤琰,經初步評審後,終脫穎而出,獲得「真主黨大獎」,部分獲獎理由節錄如下﹕(“‧”為得獎作品原文節錄﹔“”為Yellowcow評審團評語)

‧(真主黨)擺脫了被以美冠下來的「恐怖組織」標籤

作者不但沒有提及真主黨的恐怖主義背景,又「忘記」了真主黨利用平民作人盾,作戰時喜躲在婦孺聯合國部隊之中的行為,足以證明作者確是對真主黨愛護有加。

‧聯合國願意派維和部隊來區隔雙方‥‥(真主黨)無形中得到了聯合國視為端正不邪的身份

這次,作者「忘記」了聯合國維和部隊其實一直都有駐守黎巴嫩,近年主要職責便是要監察真主黨解除武裝,但這職責卻從未做到(可參考本網之前評論)。聯合國利用今次機會,將維和部隊加碼至15000人,目的就是要更有效協助/監察真主黨解除武裝,但這舉動卻被作者鄭赤琰演譯為是給予真主黨「端正不邪」的身份,其創意令人嘆為觀止﹗

‧(以色列)原先以為速戰速決,趕在聯合國介入前解決了真主黨,(之後)可借聯合國坐鎮黎國以防真主黨捲土重來

以色列希望借助聯合國來防止真主黨捲土重來?作者似乎又「忘記」了,自2000年撤出黎巴嫩之後,以色列便一直敦促聯合國促使真主黨解除武裝,但聯合國不但無力辦到,真主黨在其「監察」下反而愈來愈強大,是故,以色列原先是希望以北約部隊,而非聯合國,進駐黎巴嫩來維持和平的。

最後,評審團發現整篇評論的論點,看來很像敘利亞總統Al-Assad日前的演說﹔敘利亞是除伊朗以外另一真主黨主要支持者(軍事和經濟上),可見作者的確堅決依從「黨中央」的路線,得「真主黨大獎」的確實至名歸﹗

伊朗反猶太人漫畫展

蘋果8月16日國際新聞「納粹大屠殺漫畫 伊朗展出挑戰西方」:

  • 前天在德黑蘭舉行納粹大屠殺漫畫展覽,展出逾200幅漫畫,挑戰西方的言論自由極限

有沒有人可以解釋一個在伊朗的展覽如何能挑戰另一國家的言論自由極限, 這說法完全不合邏輯, 難道大家認為西方國家的人或猶太人會因此而上街暴動, 殺人和綁架。

這展覽分明是一個反猶太人宣傳活動, 蘋果竟可以對伊朗的狡辯照單全收, 這不是幫激進回教主義作宣傳嗎?

本網相關評論: 丹麥報章漫畫辱回教, 回教團體散播假消息和照片, 傳媒的雙重標準, 另一更不知所謂的比較, 他們都不是穆罕默德, 意大利穆罕默德漫畫風波 , 恐怖份子感謝香港傳媒

8月21日補充: 英國衛報有關伊朗近況的文章

8月18日補充: 激進回教和納粹在反猶太主義上的關係

8月27日補助: 激進回教的反猶太主義根源: Islamic extremism is the saber-rattling of an inferiority complex

8月29日補充: 本年初數名作家和學者(包括Salman Rushdie和回教學者)發表聲明反回教極權主義Islamist Totalitarianism

以色列總理有承認「打輸了仗」嗎?

蘋果日報8月16日A26版一篇標題為「以總理﹕我們打輸了仗」的新聞說﹕「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Olmert)承認打輸了仗」。

報道自稱是引述美聯社和法新社的報道。但翻查這兩間通訊社的有關報道,卻發現和蘋果所說的剛剛相反﹕美聯社的報道說奧爾默特和真主黨各自都宣稱自己戰勝﹔法新社的報道則指奧爾默特宣稱已消滅了真主黨在黎巴嫩所建立的「國中國」(state within a state)。

再翻查過奧爾默特當天的整遍演說,也發現不到他說過「我們打輸了仗」這句話﹗

客觀而言,以色列此戰難言勝利,因動行並未達到之前訂下的兩個目標﹕營救被虜士兵及把真主黨完全趕出南黎﹔雖然如此,蘋果的編輯們也沒理由夾硬將說話塞進以色列總理的嘴裏吧?﹗

8月21日補充: 以色列難言勝利, 但也不至完全沒有收穫, 一些(1, 2, 3, 4)較正面的評論。

8月23日補充: 真主黨和哈馬斯其實都不願意以色列撤出已佔領的土地

Wednesday, August 16, 2006

實驗室老鼠的飼料

蘋果8月16日報導了美國有研究指出熱狗上的防腐化學品,可能會大大提高患結腸癌的機會率, 報導又指科學家「稍後會作進一步研究,屆時會讓實驗室老鼠吃熱狗中的肉,看看牠們會否患上結腸癌或出現患癌前期的情況。」

大家對用老鼠作研究得出的結果要小心, 根據這報導美國有越來越多科學家發現過去數十年利用老鼠作研究的實驗結果可能是不準確的, 因為實驗室老鼠差不多都以大豆soy作為飼料, 而飼料用大豆含大量的phytoestrogens, 這物質在動物裡有和雌激素estrogen相似的功能, 影響其生理機能, 加上不同地區和時間出產的大豆phytoestrogens含量不同, 令實驗結果不準確和難以重複。

就以蘋果7月8日有關BPA塑膠可致癌的報導作例子, 「有研究發現BPA會令老鼠患前列腺癌」, 而美國有研究認為BPA有和estrogen相似的功能, 但這可能是老鼠飼料在作怪。

Tuesday, August 15, 2006

網上遊戲和青少年暴力

明報8月15日社評引用一群青少年去年中秋節在柴灣配水庫打死一名男子和童黨虐殺18歲少女的案件作為例子指出:

  • 近年青少年沉迷網上遊戲,令他們無法區分虛擬與真實。網上遊戲的暴力意識嚴重
  • 當局應與社會工作者和教育界合作,嘗試從青少年的簡單價值觀出發,協助他們分辨虛擬與真實,例如可以製作有關暴力行為後果的短片,將互聯網上的罪與罰,和現實世界的罪與罰分離,避免網絡世界嚴重扭曲年輕人的價值觀

但有証明涉及以上兩單案件的青少年有沉迷網上遊戲嗎? 查閱過去有關的報導都沒有提到他們有沉迷網上遊戲, 這樣就把青少年暴力歸咎於網上遊戲是很無理由, 如果再花錢去製作什麼教育短片就是浪費資源, 效果可能是適得其反。

青少年如果沉迷網上遊戲的話, 流連街頭的時間少了, 反而不會聯群結黨四處生事, 暴力案件可能會減少也末定。

8月26日補充: 美國的政客同樣把青暴和電腦遊戲拉上關係, 但暴力數字和研究都不能證實兩者的關係。

不清不楚的「中年煮飯婆」數據

8月14日蘋果日報A13版一則新聞,引述了僱員再培訓局去年下半年家務助理職位的招聘數字,得出「中年煮飯婆有『錢』途」的結論﹕

‧去年下半年成功轉介的家務助理職位較一年前勁升近三成,時薪76元以上的高薪空缺增加5.6倍

可是,蘋果只列出有關空缺所給予的時薪分布(參閱上圖),卻沒有列出那些成功轉介個案的實際時薪分布、平均時薪及平均工時等。

不知道實際時薪、實際工時的變動,光說空缺多了、成功轉介個案多了,讀者也是無法判斷,當家務助理是否真的如蘋果所說般「有錢途」的﹗

Monday, August 14, 2006

為什麼電動車不流行

明報8月12日報導了美國Tesla Motors將推出環保超級電動車, 「可在起動4秒內加速至100公里,最高時速達200公里...每次充電時間只需3.5小時。」

不過報導沒有提到充電後電動車的行程是多少, 而行程太短是電動車多年來都不能流行的主要原因。

人類越來越健康

傳媒報導通常結人的印象是現代社會令人的生活方式越來越不健康, 但這是有事實根據嗎?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 最近美國的研究指出人們的健康隨社會發展有了驚人的進步, 現代人不單壽命更長, 更強壯, 患病也少了和遲了,而這進步還在不斷繼續。

這要多得資本主義, 那些經常提出要改變經濟掛帥現狀的人, 骨子裡其實是要改變人的行為, 要搞social engineering, 因為經濟發展正是人的行為和對某種生活方式響往的表演。

Sunday, August 13, 2006

反恐戰的真正問題

蘋果8月12日有關英國粉碎恐怖組織炸毀客機陰謀的評論:

  • 全球航空交通仍將因恐怖襲擊的威脅而受影響;但即使有延誤、即使有不便,各國政府、各國人民都應在加強保安之餘盡力維持正常的交流、旅遊,都應盡力過正常生活,都應盡力維持一個寬鬆包容的氣氛。只有這樣才能向恐怖組織表明,我們是不會被他們嚇倒的,我們的自由社會是不會被他們動搖的

蘋果社評人似乎明白到在對付激進回教恐怖襲擊的事情上, 寬鬆包容和正常生活其實是矛盾的, 但卻感到難以啟齒, 就以坐航空交通作例子, 正常來說, 如果全機都是香港人的話其實保安很寬鬆都不應該是大問題, 大家都會很放心, 但文明社會要講平等和政治正確, 不能只針對某類人士, 因此所有人都要經過同一程序一視同仁被當是可能是恐怖份子處理, 雖然明知這樣是浪費很多的資源和時間, 把問題複雜化, 也會增加保安系統的漏洞。

但是激進回教恐怖份子是不會欣賞文明社會的美德的, 寬鬆包容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文明社會衰弱的表現。

整篇社評都非常小心, 完全不提回教二字, 怕像布殊一樣, 因用了islamic facist一字而被指激怒回教徒, 事實是蘋果在報導中連布殊說了什麼也不提, 只說布殊「將他們的信仰跟獨裁、壓制和種族主義扯上關係,」。

如果文明社會不敢真正面對問題的話, 又如何在反恐戰取得真正的勝利。

8月16日補充: 蘋果報導指布殊激怒美國回教徒, 但只引用了美國伊斯蘭關係委員會(CAIR)的說話, 但激進的CAIR可以代表大部份溫和的美國回教徒嗎? CAIR是一個怎樣的組織從其去年被踢爆加工照片一事便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