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8, 2006

向佛利民致敬

對佛利民的敬意,是因為他對人們選擇的自由,具有堅定不移的信念。

在民粹輿論泛濫的社會上,要堅持這個信念殊不容易。

佛利民逝世前的最後一篇文章 《香港錯了》(Hong Kong Wrong),批評香港特首曾蔭權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便被「公信第一」的華文報章社評指他對香港的現狀「看來了解不深」,又認為再爭論有關積極不干預的問題「已經沒有意義」,並暗暗批評他「豈能因為一句口號而妄下結論?」

分別就是在於﹕佛利民從來沒有把他的信念,只當作是一句口號。

Underlying most arguments against the free market is a lack of belief in freedom itself

本網相關評論﹕1, 2

推薦閱讀﹕

A video interview with Milton Friedman on the question of libertarianism

A selection of Friedman's writings from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riedman is dead, monetarism is dead, but what about inflation?

Reason writers remember the iconic libertarian economist

"Free To Choose" TV Series by Milton Friedman

Contributions of Milton Friedman to Economics

Wednesday, November 15, 2006

傳媒漠視環保運動的教訓

在九月,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使用滴滴涕(DDT)撲滅瘧疾,代表這種被禁農藥開始得到了平反。可是翻查資料,香港的傳媒至今幾乎完全沒有正式報道過這件事。

事實上,傳媒經常將DDT形容為「毒性劇烈」,但卻絕少提及,實際上從未有過嚴格的科學證據證明其會對人體有害。

DDT原本是最早和最有名的殺蟲劑,它令瘧疾在歐洲和北美洲消失,發現它效能的科學家Paul Hermann Müller更在1945年獲得諾貝爾獎。目前,DDT依然是撲滅蚊子和蒼蠅最有最便宜的殺蟲劑。

但這一切在1962年發生逆轉。這年,生物學家Rachel Carson所著的"Silent Spring"一書,抨擊DDT有損鳥類繁殖,一場反DDT的運動因此展開,七十年代開始,各國相繼禁用了DDT。

但實情是,指DDT其有害之根據乃來自老鼠的高劑量實驗,可是,以高劑量動物實驗的結果,來引伸出人類低劑量的吸收也有相同問題,本身已是一個很有問題的科學假設。

DDT的禁用可說是環保分子最早的一埸勝利。 其禁用對環保運動活躍的歐美影響不會太大, 因為在那些地區的瘧疾早已被DDT根除。但對貧窮國家,它的禁用卻是一場大災難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字,全球每年有三億瘧疾感染個案,九成發生在非洲﹔單是非洲便有二百萬人因感染瘧疾而死亡。

更不幸的是,當很多非洲國家強烈要求批准使用DDT時,環保分子和歐美卻以禁止農產品入口作為威脅,令他們投鼠忌器。

經過非洲國家和科學家們多年的爭取,世界衛生組織重新推薦使用DDT撲滅瘧疾。 對一直致力「撲滅」DDT的環保份子來說,這可能是個打擊﹔但對飽受瘧疾之苦的非洲人民來說,這卻是個莫大的喜訊。

推薦閱讀﹕
Rachel Carson's Dir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Rachel Carson 殺的人比史達林還多?

Tuesday, November 14, 2006

靠傳媒炒出糊塗賬

11月13日信報社評「交易染政治 一筆糊塗賬」中,批評最近梁伯韜引入李嘉誠及中國網通等入股電訊盈科的交易、以至李澤楷出售電盈股權的整個過程是一筆「糊塗賬」﹕

‧小股東的利益又如何?按照麥格理的出價,電盈每股約值六點八三元,新橋的出價則為每股六點六八元,均高於梁伯韜財團出價每股六元。
‧當交易蒙上政治色彩‥‥這次電盈交易根本不是商業行為

信報社評人沒有提及的是,當日麥格理和新橋的所謂「出價」,根本全是靠傳媒引述「消息人士」吹出來的﹗在正式公佈裏,麥格理和新橋的所謂「收購商討」,其實「只是非常初步」、「無任何交易事項的詳細條款」、以及一開始已指明要得到「特別包括中國網通」在內的各方同意才會進行﹗(可參考本網之前評論1, 2, 3)

為甚麼傳媒那些引述「消息人士」的報道,會和正式的公佈相差這麼遠呢?或許,信報的社評人應該問一問該報的新老闆李澤楷,尋找答案了﹗

Friday, November 10, 2006

「全球危機」的潮流

70年代,傳媒口中的「全球危機」是冰河時期重臨﹔例如,74年包括新聞周刊時代雜誌等均有相關的報道。

這些30多年前的事,對於今天活躍於各大傳媒、宣揚「全球暖化」危機的至in至潮「環保份子」來說,顯然是太out、太老土了﹗

(更多Michael Ramirez的漫畫可參考此網頁)

本網相關評論﹕全球冷化?地球氣溫百萬年最高?全球暖化的爭議匪夷所思的浪費哪些才是不方便的真相

Tuesday, November 07, 2006

荒謬的反競爭監管

11月7日明報的社評「併購應受反競爭監管」指,應擴大建議中公平競爭委員會的權力,令其可以干預企業的收購合併活動﹕

‧例如兩大超市集團合併‥‥市民很難相信這類合併對市場的競爭環境和價格會沒有影響,如果公平競爭委員會半句不能過問,連調查也不可以,將會損害公平競爭立法的公信力
‧若不監管大型收購合併,大企業可能會蓄意透過合併避開反競爭行為的監管,例如只剩一家企業就不會出現聯手定價的問題

首先,將政府部門或公營機構權力的大小,與其公信力的高低掛勾是荒謬的﹔公信力的建立,並不在乎其權力的大與小,而是在於如何運用其權力及是否有適當的制衡。

其次,以防止企業「透過合併避開反競爭行為」作為擴大權力的理由也是荒謬的,因合併帶來的高昂成本,比甚麼公平競爭委員會,更能制約企業壟斷市場的意圖。

Yellowcow反對以任何形式為所謂「公平競爭」或「反壟斷」立法﹔只要看一看政府的諮詢文件,便可發覺所謂「公平競爭」的定義模糊含混,只會為有關官僚留下巨大的酌情權,隨時可以調查這調查那,把事情愈攪愈糟﹗(有關公平競爭法的壞處可參考此網)

Monday, November 06, 2006

陳水扁﹕民主的學習曲線

11月5日的蘋果日報一則題為「台灣做到,為何香港做不到?」的新聞,引述了倒扁總指揮施明德一段被蘋果記者稱為「令人動容」的說話﹕

- (施明德說)「台灣應該是華人社會的借鏡吧,台灣做得到,為甚麼香港做不到 ? ‥‥可能是香港人所關心的比較偏向經貿吧,所以對政治的民主化,可能付出的努力不夠多呀。 」

Yellowcow感受不到其「令人動容」之處,更不明白施明德那種漠視憲法及司法程序,只以群眾運動作為手段去推翻一個民選總統的做法,究竟對政治民主化有何幫助。

我不是台灣人,當然亦感受不到部分台灣人對阿扁的恨意﹔但既是一個民主社會,選出來的無論是好是醜,除非符合憲法上罷免程序(或司法上將之定罪),否則便要承擔後果,這正是實踐民主的學習曲線。

Sunday, November 05, 2006

失實的名利場

蘋果日報11月5日A20版的頭條「伊戰策劃者狠批布殊無能」,引述美國雜誌《名利場》(Vanity Fair)最新文章,指多名幕後策劃伊拉克戰爭的新保守派重臣,狠批布殊班子無能。

蘋果沒有提及的是,多名被《名利場》引述的新保守派人士,包括蘋果有引述的前布殊演講稿寫手David Frum,已隨即批評《名利場》曲解自己的意思以捏造事實(invention)﹔另一名被擺上枱的Michael Ledeen更指,《名利場》的記者David Rose已向他承認,報道時確有把Ledeen的說話斷章取義(taken out of context)。

11月7日: 文章提到的新保守派人士的回應

Thursday, November 02, 2006

美國入伍軍人的「真相」

11月2日明報國際版一則新聞引述「部分網民」指,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克里早前對一羣大學生說﹕他們如果不努力,便會身陷伊拉克(If you don't [study hard], you get stuck in Iraq),其實只是「說出真相」﹕

‧儘管克里的辯解試圖模糊界線,但他只是說出此一真相﹕窮人和教育程度較低的,為了高薪厚祿,較可能入伍參軍,而誰都知現在你參軍,你極可能要到伊拉克

問題是,這名「網民」所說「窮人和教育程度較低的人較可能入伍參軍」,真確性究竟又有多高呢?

在這裏,Yellowcow也有一些真相提供﹕根據The Heritage Foundation 最近公布的報告,近年所招募的美軍,不但教育水平較高,而且出身亦較富裕﹔而這兩方面的水準,亦沒有因伊拉克戰事而下跌,反而上升。總括來說,被招募軍人的背景,與一般美國青年愈趨相近(U.S. military recruits are more similar than dissimilar to the American youth pop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