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給近年興起的blog(博客、網誌)弄得慌了,最近報章都愛在報道中,抄錄網民的留言。但問題是﹕這種做法真的可以幫傳統報紙趕上互聯網的快車嗎?
一個簡單的例子﹕蘋果日報在8月23日報道了一宗涉及警員歧視內地旅客的新聞,可能為了要顯示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吧,於是便抄錄了一名「內地網友」,指其在港旅遊亦曾被警員指「一睇就知你係大陸噶!」
這是我們看報紙時所要求的專業報道嗎?記者不知這名網友的來歷,更不清楚那名警員為何擘頭第一句便稱人家做「大陸噶」(如真有其事的話),這樣的抄錄有意思嗎?
誠如蘋果日報的老闆黎智英早前所寫的一篇文章「Blog是報紙的諍友」所說,「博客」興起之後,「人們還是要看報紙的,因為博客沒有記者的專業採訪知識和能力,更沒有新聞觸角,而又欠缺深入調查」﹔如今,報紙卻將「博客」的留言照抄如儀,完全沒有黎先生所說的「專業採訪」和「深入調查」,那人們還有甚麼理由看報紙呢?
抄錄網民留言當作新聞報道,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因沒有「博客」的互動性及在容量上的無限性,報紙只能在有限的篇幅上選擇性地抄錄一兩則符合其新聞立場的留言。
在「博客」內,你當然會看到很多無聊的留言,但這是不打緊的,因為留言數目夠多,又由於其互動性,上一則留言的錯誤,可以即時由下一則留言矯正,並可以透過超連結(hyperlink)連繫至更權威的消息來源,這一特點是報紙怎也無法追得上的。
事實上,傳統報紙一向自恃其中一項最大的本錢﹕給讀者發揮篩選、過濾新聞(filtering)的功能 ─ 套用黎智英先生的說話,就是要「找出新聞的重心,把事情聚焦起來」─ 在互聯網的時代裏,似乎逐漸變成了一種局限(limitation)。
更重要的是,儘管在互聯網的「資訊轟炸」之下,許多讀者不但沒有出現黎先生所說的「眼花繚亂」弊病,相反卻藉此突破了從前報紙filtering的limitation,對時事有更深入和更多角度的認識。對傳統報紙來說,這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
報紙目前最大的優勢是讀者慣性的閱讀習慣,以及相對上擁有較龐大的資源和人力,可作深入和直接的調查和報道,所以可信性亦相對較強,這是人們肯花錢買報紙的原因。在blog上抄網民留言當作新聞,無論是花了多少心機,到頭來也只會給大家一個不專業的印象,甚至可能促使更多看開報紙的傳統讀者,轉投向互聯網那位「諍友」的懷內。
Sunday, August 27, 2006
傳統報紙趕互聯網快車
Posted by yellowcow at 11:59 PM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