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14, 2007

當民粹去到極端(之二)

李柱銘在《華爾街日報》撰文,呼籲美國總統布殊趁北京奧運的機會,促使中國改善人權,被《東方日報》等報章作出文革式的人身攻擊﹔自視為「知識分子報章」的《明報》和《信報》,竟也與《東方日報》等合流,合力將這場反智的民粹風潮像股市一樣推向高峰。

身為「知識分子報章」,《明報》和《信報》對李柱銘的批評,無疑來得比較「含蓄」﹕《明報》的社評指,李柱銘的文章提及美國總統布殊是「不智」的,因為「勢必觸動中央政府的神經」﹔《信報》社評的論點亦差不多,指李柱銘「在文章內五次提點布殊總統‥‥正正刺中了北京的要害」。(值得一提的是,《信報》把李原文的press for譯作「促使」,意思上比《明報》的「施壓」更貼近原文,單從這一點,前者無疑比後者更像個「知識分子」)

首先,提一提布殊的名字就是「引入外部勢力」了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明報》和《信報》自己也經常「引入外部勢力」干預別國內政。例如,《明報》九月底的社評就曾要求「與緬甸關係甚深的中國」,在軍政府鎮壓平民一事上「應該與國際社會保持一致,促請緬甸軍政府克制」,《信報》亦有類似的評論,指「中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愈來愈大‥‥似乎已無法再袖手旁觀」。《明報》和《信報》的評論,同樣會「觸動緬甸軍政府的神經」、「刺中軍政府的要害」,對緬甸的民主進程同樣有「負面作用」,那麼,兩報的評社人又是否需要向緬甸人民認錯、道歉呢?

再者,李柱銘的文章稍為提及布殊,就真的會「刺中北京要害」嗎?這根本就是個毫無根據的臆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李柱銘事件的回應,其實只是輕措淡寫的說﹕「沒有道理,亦不會取得任何結果」。這像是被「刺中要害」後的反應嗎?似乎,被「刺中要害」不是中央,而且本地的民粹分子。

李柱銘的文章不但「刺中」了傳統親中的民粹分子,也「觸動」了一直反美的左翼知識分子。《信報》的社評便藉事件乘機踩布殊一腳,指布殊政府的人權紀錄「不堪入目」,直指李柱銘要求布殊協助中國改進人權「怎會有說服力?」

中國的人權狀況真的可以和美國的相提並論嗎?相信《信報》的社評人自己心中有數。美國的人權紀錄究竟怎樣「不堪入目」呢?就算那座專扣留懷疑恐怖分子、被傳媒描繪為最「不堪入目」的關塔那摩監獄,由於膳食豐富,以致被扣留人士有過肥之患,最近更有獲釋的「宿友」爭取繼續居留關塔那摩的「權利」﹗《信報》社評人簡直一句「不堪入目」,其實是以煽情的反美口號來迴避真正的問題,論據膚淺,本身才是沒有說服力。

事實上,李柱銘是民選議員,如果真的「把錯了香港人的脈搏」,日後自會受到選民的懲罰。故此,要評論的其實是整件事所引發的民粹狂焰﹕原來在香港,那怕只是發表一些可能令中央「覺得不是味兒」的言論,隨時可以惹來文革式的狠辣批鬥,更壞的是,所謂的「傳媒知識分子」,原來都沒有道德勇氣去直斥其非,反而去指摘發表言論的人是「不智」,情況就像魯迅所說,看到別人被無辜斬頭,只懂哄上去趁熱鬧,完全沒有正義感和是非之心。

哲學家Edmund Burke說﹕邪惡的勝利所倚仗的,是正義的人袖手旁觀(All that is necessary for the triumph of evil is that good men do nothing)。故作「中立」的傳媒知識分子,是把香港的民粹主義推向極端的幫凶。

8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最近數年,《明報》的立場比較“騎牆”。
“李柱銘的文章不但「刺中」了傳統親中的民粹分子,也「觸動」了一直反美的左翼知識分子。”
為什麼在傳媒出現的本地知識份子、文化界人士似乎以左傾者居多呢?

Anonymous said...

啱聽就是民意,唔啱聽就是民粹
啱反環保的生意就是自由企業,推銷環保的生意就是帝國主義民粹信仰
政治不正確的是正義,政治正確是邪惡
故作中立是極端,賣弄偏頗叫做踼爆

我愛在此留言,因我愛挪用黃牛邏輯

VC said...

正義的人袖手旁觀 邪惡vs邪惡

Anonymous said...

廢柴兄,垃圾報係唔會刊登一些反李柱銘,反泛民的文章。

但更重要是你也不用扮晒野來反李柱銘的親美人士,全世界都知道你係美國佬及油公司的走「牛」。留番D時間去找反環保資料吧!

Anonymous said...

呢到D「自由派」講野語氣咁差既

Anonymous said...

啱聽就是民意,唔啱聽就是民粹??

d報紙講野根本就自我矛盾,點會啱聽?
最明顯係李柱銘提布殊就有問題,佢地叫中共促請緬甸軍政府克制就得?

Anonymous said...

I don't agree Mr. Lee's article.
Sport spirt is contaminated.
MingPo is much better than Apple!

pakman said...

It takes courage to publicly support Plastic Paper, aka Mingpao.

Too bad the person has the courage of a typical "a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