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11, 2007

「環保」背後的金權關係

最近,千人排隊搶購英國名牌「限量版」環保布袋,引發集體鼓燥,其網上拍賣價被炒至過千元,台灣的搶購民眾更出現人踩人。場面雖然滑稽,但事實上並無不妥。所謂「環保概念」產品,其實與傳統商品無異,往往都涉及龐大商業利益,分別只在於在政府環保政策的庇護和傳媒的吹捧之下,其價格往往可以炒得更高。

「環保概念」其實一直都被用來炒賣賺錢,只是香港的傳媒視而不見,只習慣把環保分子及相關人士的新聞稿或報告照抄,便當作是新聞發放,完全沒有經過核實,對當中涉及的潛在利益衝突更是不聞不問。這種做新聞的手法,其實比市民高價搶購環保袋更荒謬和更滑稽。

投資銀行里昂證券(CLSA)去年發表了一份有關「全球暖化」的報告,之後就一直被傳媒及環保組織(如綠色和平)廣泛引用。該報告最近又被《蘋果》引述,指全球氣溫若上升三度,「香港的維港兩岸會水浸,連添馬艦新政府總部也會被水淹沒」。

「全球暖化」這個假設,不管其如何粗疏,怎也應算是個科學範疇的議題吧?里昂只不過是間證券行,又不是甚麼科學機構,其報告真的值得一再被引用嗎?更重要的是,傳媒將報告內容照單全收,卻從沒有說清楚背後的利益關係。

事實上,里昂的大股東法國Credit Agricole,便是歐洲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carbon trading)市場最活躍的交易商之一。在「全球暖化」的潮流下,排放權交易近年越做越大,根據MarketWatch的報導,全球的交易量今年預期有四百億美元,有估計到2010年便會升至二千億美元。

利之所在,銀行家都可以變身成科學家。里昂近年大力推廣「人為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暖化」的理論,去年便贊助了美國前副總統戈爾這個「環保鬥士」所製作的科幻電影《絕望真相》在港首映,而戈爾則應邀出席了里昂的投資論壇,那份「權威」的報告,便是那個時候推出來配合宣傳。以上背景資料,傳媒隻字不提。可以想像,假如有石油公司發表報告駁斥全球暖化理論,傳媒的態度將會截然不同,極可能會將之說成是石油財團「反環保」的陰謀﹗

財團可以透過「全球暖化」賺錢,卻不代表對「暖化問題」會有幫助。歐洲實行了兩年多的排放權交易體制,到頭來二氧化碳的排放卻是增加而非減少。原意是透過排放權交易達到減排目標的「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連基本的監察也無法做好,結果是減排成效微不足道同時,又衍生了大量弄虛作假行為。

透過出售排放權賺錢的發展中國家減排項目,許多被揭發原來完全沒有減過排。一些所謂「減排項目」,原來只是種幾棵樹,然後聲稱有關樹木可以在未來五十至一百年吸走同等數量的二氧化碳﹗不過,無論排減的成效如何,對交易的中間人來說卻毫不重要,因為他們在買賣中早已袋袋平安。

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所引發的種種荒謬,揭示了在渲染「全球暖化」背後的金權利益關係。事實上,最終減不減到排根本無關宏旨,因為力主設立排放權交易的都是些商家和政客而非科學家。例如,被揭發造假帳的美國最大能源交易商安隆(Enron),當年便是極力鼓吹設立排放權交易的財團之一,其更是克林頓/戈爾政府在京都條約談判上的主要智囊。然而,在安隆欺詐案曝光之後,傳媒卻絕少提及這些「不方便的真相」。

商家、銀行家,以至在戈爾Live Earth獻唱的搖滾巨星,全是社會上最高收入的人,他們過的都是最高消費、也就是環保分子所聲稱的「最不環保」生活,但他們往往卻懂得和「環保分子」埋堆,而環保分子也樂意和他們結盟。本來,在一個商業社會,這些利益關係平常不過,但經常自稱「公平、公正」的傳媒,對之視而不見不特止,更主動為他們築起道德高岸,吹捧成為「環保鬥士」,這才叫人噁心和不安。

2007年7月17日: 'Green' town halls spend millions on advisers
2007年7月24日: Friends of the Earth Europe is a quasi-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2007年8月14日: Carbon Market Encourages Chopping Forests - Study
2007年8月14日: London Profits While Africa Awaits Kyoto Benefit
2007年8月23日: Kyoto Gives Chemical Plants Windfall Profits
2007年8月29日: $500 Million Worth of Eco-hypocrisy
2007年9月10日: Climate Fight Brings Mega Profits to EU Power Firms
2007年10月5日: Al Gore Getting Rich Spreading Global Warming Hysteria With Media’s Help
2007年10月28日: Be wary of climate policy development
2008年1月27日: Lawyers Embrace U.S. Climate Practice at $700 an Hour

推薦閱讀:
How Enron hyped global warming for profit
Watch for the coming flood of global warming litigation
Carbon Offsets — Buyer Beware
Global Warming Policies for Mass Poverty
Congress's energy policies would hinder America's economy

1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廢柴兄又將之前論點番炒, 再在垃圾報登一篇垃圾文章.

以下是一位高人對此文章的看法, 大家過目:

黃牛所講嘅environmental politics嘅黑暗面老早已經有人提出過,商人、政治家戴上環保光環來謀取利益,就一如世上總有人借慈善為名來美化他們的行為一樣,但這些是推翻環保行為的理由嗎?

不是,環境問題從來都是由社會制度失調而產生,不向政治、經濟制度借力,環保永不可能有什麼大作為,純個人、民間力量往往只是隔靴搔癢,抓不著問題重點。那麼,叫政治家、商人無條件奉獻行嗎? 也不可能,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從現實嘅角度看,環保的真正推動力是其背後的利害關係,多於環保的正當性本身。說白一點,沒有這些『金權關係』的話可能什麼也做不成,但若容許某程度的『陰暗面』我們可以做更多更多,為大局著想妥協是免不了。

早前匯豐宣佈將會投放一筆天文數字去搞環保,誰信它是單單為了環保? 曾蔭權早排常常皮笑肉不笑的說要搞什麼藍天行動,誰會信他是真心? 是不是誠心誠意根本不重要,重要是他們做了什麼、做了幾多。

將環保商業化、政治化往往是有得有失,沒人保證『得』一定大過『失』,反之亦然,所以這是可以是『危』也可以是『機』,黃牛只說了前者。討論的重點應該是如何平衡其對社會利與害,而不是一見其『害』就把它全盤否定。

http://www10.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4703058&extra=page%3D1

Anonymous said...

一直以來都想不通“環保鬥士”戈爾是如何以減排來“吸水”,原來是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有點像布殊為石油以反恐為名開戰‧‧‧

yellowcow said...

戈爾一方面叫人環保, 自己就過奢華生活, 又靠全球暖化論出電影, 出書同演講賺大錢, 被人話是偽君子, 就話自己是"碳中和", 因為購買了carbon credit, 但被人踢爆所謂carbon credit其實是同自己開既環保投資公司買既。

yellowcow said...

"布殊為石油以反恐為名開戰..."

可否解釋清楚?

Anonymous said...

又係一篇亂咁炒埋一碟的垃圾文章,毫無logic可言:

題目唔駛扮中立叫
〝「環保」背後的金權關係〞,應直接叫〝借醜化「環保」背後的金權關係,鼓吹反環保〞

頭兩段毫無意義,
〝「環保概念」其實一直都被用來炒賣賺錢〞非常武斷,何況商業社會稍有看頭的東西都會有可能被用來炒賣賺錢,不可倒過來眨低環保概念。

〝香港的傳媒視而不見,只習慣....完全沒有經過核實,〞同樣非常武斷,說得不負責任。

〝「全球暖化」這個假設,不管其如何粗疏〞,繼續強行眨低「全球暖化」的科學認受性,無視國際大氣候。

〝里昂只不過是間證券行,又不是甚麼科學機構,其報告真的值得一再被引用嗎?〞無意義的反問。其它有關全球暖化的報告一樣會在不同情況下一再被引用,問題是要看討論的議題是甚麼,全球暖化不可關乎經濟的嗎?

請看清楚蘋果文中所引用IPCC報告的主旨「全 球 水 位 預 計 上 升 10 至 22 厘 米 , 惟 一 旦 風 暴 潮 來 臨 , 水 位 將 進 一 步 急 速 上 升 。 若 水 位 上 升 10 厘 米 , 足 以 令 水 位 高 至 3.24 米 的 20 年 一 遇 大 潮 」,是風暴帶來的水位暴升!
〝連添馬艦新政府總部也會被水淹沒〞好明顯是指這靠岸的建築也會出現水浸,不必借題發揮。

里昂在商言商,將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作為生意,正常不過,最好快些扯高排放co2的成本,等大家快些醒覺破壞環境的真正代價。

〝大力推廣「人為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暖化」〞就要被屈叫做〝要變身成科學家〞,嘩,咁都得?我以後都不敢討論全球暖化了。

〝以上背景資料,傳媒隻字不提〞,此句絕不可信,就是提或不提,有很多編輯上的原因,不能籍此暗示等於傳媒「包疪」你心目中惡毒的里昂!

〝石油公司發表報告駁斥全球暖化理論...〞將里昂promote商業的行為等同石油公司的不擇手段抹黑全球暖化?太不成話!

Logic 大混亂:
〝財團可以透過「全球暖化」賺錢,卻不代表對「暖化問題」會有幫助。歐洲實行了兩年多的排放權交易體制,到頭來二氧化碳的排放卻是增加而非減少。原意是透過排放權交易達到減排目標的「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連基本的監察也無法做好,結果是減排成效微不足道同時,又衍生了大量弄虛作假行為。〞

排放權交易體制還在建立初階,怎能以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或減少就可斷定它的成功與否?忘了你自己對全球暖化這定論的超級辯証要求嗎?怎麼這次這樣輕率?

弄虛作假的商業上的行為,制度監察未完善,影响減排成效等,當然是問題,但根本不可以此作出結論: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對「暖化問題」有沒有幫助!

〝「全球暖化」背後的金權利益關係〞,說得鬼鬼祟祟,其實是指全球其中一種商業活動!

〝被揭發造假帳的美國最大能源交易商安隆(Enron),當年便是極力鼓吹設立排放權交易的財團之一〞老調重彈,造假帳和鼓吹設立排放權交易是兩回事,無需含沙射影。

〝Live Earth獻唱的搖滾巨星,全是社會上最高收入的人,他們過的都是最高消費、也就是環保分子所聲稱的「最不環保」生活...〞yeah!一網打盡!同時,有心想宣揚環保的人注意,黃牛對你有絕對絕對高的期望。

全篇讀後感:叫人噁心和不安。

Anonymous said...

"布殊為石油以反恐為名開戰..."

大意是說戈爾和布殊一樣,以冠冕堂皇的藉口來為自己找利益。之前一直想不通戈爾突然環保能為他帶來那種利益,例如提煉乙醇的公司股票、玉米期貨、再生能源概念股的炒作‧‧‧又或者他只想撈取政治本錢以作日後挑戰總統寶座的籌碼,但當他說不會再選總統後,似乎找不到他背後的動機。

原來是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

Anonymous said...

廢柴兄問"布殊為石油以反恐為名開戰..."可否解釋清楚?

果然是極端右派人士, 完全站在布殊那邊. 証據便看看美國"解放"伊拉克後, 伊拉克石油擁有權以及重建工程是由那些公司得到.

不過, 廢柴兄好可能從布殊等石油公司得到內幕老作消息, 力証伊拉克石油擁有權以及重建工程是在公平公正的情況下抽籤出來的.

不過現在, 我終於明白廢柴兄的資金以及資料來源是來自美國政府以及大油公司. 因為這些污染國家以及企業, 要找一些為錢出賣良心的科學家, 作一些証明全球暖化和人類活動無關的數據, 來支持佢地繼續破壞環境.

所以廢柴兄為點會認為布殊以及石油公司是錯呢

Anonymous said...

我好鐘意食素,覺得好健康,對人身體有益,現在想開間素食館,做生意之餘仲可以推廣素食,死喇,唔知算唔算「以冠冕堂皇的藉口來為自己找利益」?

Pen Wong said...

hello 黃牛,

的而且確. (但我懷疑有多少香港人聽過carbon trade.)

問題並非pro環保還是反環保(即使我們可以分別). 問題是, 制度上來說, 是transparency; personal一點, 是honesty.

我支持節約能源. 這是一回事. 但要我支持一個水淹中環的story, 是另一回事. 我們需要的是truth, 不是蒙蔽, 甚至是恐嚇. (正是michael crichton寫state of fear的目的.)

任何人都有自由寫和拍一套水淹中環, 正如拍一套the day after tomorrow或者日本沈沒. 但請不要package成truth (or "forecast"). 兩者之間其實是有條線的, 雖然在意的香港人無多.

the end不是常常可以justify the mean的.

:p

p.s. 想說Iraq, 不過好似離題. US推翻了一個獨裁政府, 這是positive end; 但不代表政府可以在MDW的問題上說謊. 我想這是bottom line了.

Anonymous said...

黃牛《「環保」背後的金權關係》這個關係假設,不管其如何粗疏,怎也不應算是個科學範疇的議題吧?黃牛只不過是老作,又不是甚麼科學機構,其文章真的值得一再被生果引用嗎?更重要的是,生果報將內容照單全收,卻從沒有說清楚背後的利益關係。

Anonymous said...

商家、銀行家,以至在戈爾Live Earth獻唱的搖滾巨星,不是社會上最高收入的人,他們過的都不是最高消費、也就是自由市場分子黃牛所聲稱的「自由」生活,但他們往往卻不懂得和「自由市場分子」埋堆。本來,在一個商業社會,這些利益關係平常不過,但經常自稱「公平、公正」、有不方便真理在手、有道德低地炮堡、有勇氣於政治不正確的歪理支援的自由市場分子黃牛,對自稱「環保鬥士」,黃牛會不理說法自相矛盾、不分原則,盲目迷信大自由市場教原教旨教條—有環保就有陰謀,一於扣他牛鬼蛇神類帽子,極力踢爆云云,這才叫人噁心和不安。

Anonymous said...

最近,千人排隊搶購本地名牌「限量版」黃牛膠袋,引發集體鼓燥,其網上拍賣價被炒至過千元,台灣的搶購民眾更出現人踩人。場面雖然滑稽,但事實上並無不妥。所謂「黃牛概念」產品,其實與傳統商品無異,往往都涉及龐大商業利益,分別只在於在生果報的庇護和吹捧之下,其價格往往可以炒得更高。

Anonymous said...

不只是外國政府會利用環保的口號,香港亦不例外,香港政府早前強調開徵膠袋稅,其實也是為了在將來開徵銷售稅鋪路,開徵膠袋稅和將來開徵銷售稅有很多共的之處,當所有膠袋稅擴展到所有商店之後,政府就可以大條道理講,香港已經有一個好好架基礎去開徵銷售稅,而任何人都不得否認,政府可以只把銷售稅加在徵收膠袋稅的商店,就可以大大減低商界的反對聲音,亦可以順利開徵銷售稅,再者香港的人就會富者愈富,而貧窮的人就愈貧窮。香港政府就是如此的古惑。你們這一班有錢佬,搵多d錢而比多d稅個心唔舒服,一定要全世界一齊比稅先至安樂,無人性的有錢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