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6, 2007

不義的膠袋稅

政府建議開徵膠袋稅,傳媒中不少「知識分子」都拍掌歡呼,齊聲指膠袋稅徵得「合理」,部分更認為政府可以「做得更徹底」,把稅款訂得更高,發揮更大的「阻嚇作用」。在他們眼中,使用膠袋彷彿變成了一件十惡不赦的壞事。

傳媒知識分子的理據是﹕被棄置的膠袋廢物,造成環境污染,政府採用「污者自付」原則,要用膠袋者支付「污染的成本」,這不是很「合理」嗎?但答案卻是﹕不。因為那五毫子的膠袋稅款,既非按照清理有關廢物的成本計算出來,更重要的是,購物膠袋本身並不比其他物料對環境造成更大的污染﹔相反,日常生活所見,購物膠袋其實遠較其他許多物品更環保。

首先,在選擇物品開徴所謂「環保稅」時,便先要知道究竟甚麼物品才是「最不環保」。正常來說,買了的東西,如果未曾使用過便拿去丟棄,那便是最浪費、最不環保,對嗎?如果認同此觀點的話, 那麼現時的徵稅對象怎也輪不到購物膠袋。

根據環保署06年的報告,最多的廢物是吃剩的食物渣滓,佔了家居廢物差不多四成,重量是顏色膠袋的四倍,如真的要減少廢物,令市民養成不吃剩餸的習慣,為何不開徵「食物稅」呢? 另外,來自報刊的固體廢物也比顏色膠袋的廢物還要多。一份厚甸甸的報紙,許多版面讀者根本從未看過便會丟棄,非常浪費。傳媒知識分子若真的想減少都市廢物,為甚麼又不先來一個以身作則,鼓吹開徵「報刊稅」? 事實上,今時今日幾乎所有資訊都可以在網上找到,開徵「報刊稅」可以鼓勵市民養成網上閱報的「環保習慣」,相較起來,不是比開徵膠袋稅更「合理」嗎?

要知道,每個購物膠袋在被棄置之前,都曾經被使用過至少一次,亦即從沒有被浪費過,而且很多膠袋都會被多次使用, 最普遍的便是將購物膠袋當作垃圾膠袋使用,實在找不到比這樣更環保的用法,政府本應多加推廣,但現在卻反其道而行,向可以「循還再用」的購物膠袋徵稅﹔相反,一般只用一次的垃圾膠袋卻可以逃出稅網,顯然是與環保原則背道而馳。

為了加強開徵膠袋稅的合理性,傳媒知識分子又誇大香港人「生產廢物的能力」。但事實上,根據環保署的資料, 以人均計算,近年香港人棄置廢物的比率其實在下降﹔06年的人均家居廢物,就相比01減少了超過一成三, 但同期的每年平均實質經濟增長卻達4.6%,這顯示香港人的環保意識已在提高,越來越不浪費。請傳媒知識分子不要再抹黑香港人了。

傳媒知識分子可能又會搬出一大堆「膠袋比紙張更不環保」的謬論,但這些其實完全沒有根據。以生產過程來說,購物膠袋所消耗的能源、生產期間所產生的廢物和氣體,事實上就比紙袋的少得多。「不可自然分解便代表不環保」也是一個謬誤。所有廢物如果處理不當都會造成污染,可以自然分解的未必一定「環保」,因為在分解過程中會釋出污染物質,例如污水和沼氣,從這個角度,不能分解的物料可能會更環保,政府有甚麼理由要先拿膠袋來開刀徵稅?

膠袋千錯萬錯,最錯的其實是它來得實在太便宜、太實用,所以亦「太普及」。但不要忘記,膠料之所以便宜,主要是因為它的本身就是石油工業的副產品﹕原油提煉後會被分解為不同的石油化學製品如汽油、柴油、瀝青和塑膠原料﹔這些原料,不用來造塑膠就會變成垃圾。在石油消費不斷增長之下,把這些副產品廢物利用拿來造膠袋,其實非常環保。明白這點,就會知道環保分子經常高呼「膠袋不環保」有多荒謬﹗

挽著一個購物膠袋上街,對優皮的傳媒知識分子來說,看起來無疑很「老土」,不及那些設計精美的「環保布袋」時髦﹔但他們可知道,對於一般小市民來說,柔靭、伸縮性強而又防水的膠袋,不但購物時非常實用,拿回家又可當作垃圾袋,省卻了不少時間和金錢。對此傳媒知識分子竟然要加以「阻嚇」,實際上是對一般小市民的一種侮辱。政府建議只針對超市膠袋徵稅,骨子裏其實是針對著社會上不富裕的一群,正正反映了開徵膠袋稅「不義」的一面。所謂「環保稅項」其實只不過是巧立名目的苛徵,加上「逢稅必反」的「小市民智慧」,筆者最終裁決是﹕膠袋稅絕對令人不安,一於反之可也﹗

2007年11月20日: Britain's colossal food waste is stoking climate change
2008年3月2日: Britons throw away half of the food produced each year

本網相關評論﹕「扶貧」與「膠袋稅」的不同待遇紙袋比膠袋更「環保」嗎?如果問題是嚴重的話

推薦閱讀:
現代堆填區的設計
慶祝發明塑膠一百周年
Myths About Garbage and Recycle
香港塑料袋業廠商會: 膠袋知多D

Tuesday, May 15, 2007

蘋果 vs. 綠色和平

蘋果電腦的Steve Jobs對綠色和平的看法:

  • "I think your organisation particularly depends too much on principle and not enough on fact. You guys rate people based on what people say their plans are in the distant future, not what they are doing today. I think you put way too much weight on these glorified principles and way too little weight 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5月18日: 被綠色和平如此惡意誹謗, 難怪Steve Jobs會這樣說

11月6日: Greenpeace's Warning: Don't Eat Your iPhone

Monday, May 14, 2007

始作俑的民粹傳媒

當傳媒開始轉向同情主編中大「情色版」的學生時,卻似乎忘記了中大校方的所謂「裁決」,其實只是翻抄明報5月8日的社評而已﹕ (紅字是中大校方5月10日的裁決內容 ﹔藍字是明報5月8日的社評內容)

不雅及粗鄙﹕
惹起爭議的內容,確實是過了「火位」,用字粗鄙、露骨,已經逾乎探討性知識、普及性教育之旨,與渲染色情無異
‧情色內容,出發點可能想風流一番,豈料拿捏不準,變為下流

超出社會可接受的道德底線﹕
‧以現今香港社會的道德標準,大多數人無法接受

令人不安﹕
‧(情色版內容)對於一些心智不健全者,會起著引導、鼓吹效果 ‧這些內容,使我們驚覺大學生對於色情的尺度,竟然是那麼無知

影響同學利益、損害校譽
‧(情色版內容的)客觀效果使得許多人不快,卻是事實;學生們無必要硬拗
‧如果他們的做法真的使中大蒙羞,就讓中大同學在下次選舉時,不要再選對情色內容情有獨鍾的人主編中大學生報好了

「裁決」翻抄明報社評,不過,當事件真的鬧大了之後,明報卻在5月12日的社評反過來指責中大校方「處事偏失」﹕

‧我們認為中大校方處理這次事件考慮欠周詳,其對學生缺少足夠包容、寬容,忙於指摘打壓

Yellowcow想請問明報的社評人,閣下5月8日的社評,又算不算是「對學生缺少足夠包容、寬容,忙於指摘打壓」呢?

補充﹕明報5月18日社評對「中大情色版」的『最新』立場是﹕
‧應否給予大學生更大的空間去探討類如「性」等敏感範疇,值得討論

Monday, May 07, 2007

拆開「綠色包裝」下的荒謬

這是一個荒謬的故事,主角的名字叫綠色和平。故事之所以荒謬,是因為這個自稱為「環保」的組織,其提出的建議,卻可以處處跟環保的概念對著幹。

故事是這樣的﹕綠色和平最近在《蘋果》撰文,批評中電不斷擴張其「燃煤王國」,又反對中電興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計劃,並認為中電應改為發展風力發電。

綠色和平批評燃煤發電還可以理解,但連較清潔的天然氣也反對卻令人摸不著頭腦。事實上,若以減少排放溫室氣體作為標準,天然氣可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以英國為例,近年大量以天然氣代替燃煤發電,令它成為極少數有望達到京都條約減排目標的國家。

翻查資料,綠色和平一直都反對中電興建天然氣站,但理由卻次次不同。今年初,綠色和平指目前供應中電天然氣的「崖城氣田」儲存量可能比預期多,所以中電不應太急去興建新氣站,以免「市民又要捱貴電費」。可是,綠色和平這次在《蘋果》的反對理由卻改為「目前全球已知的天然氣儲存量只能夠維持67年」,故此質疑中電的投資「是否物有所值」。

請問綠色和平,你反對中電興建天然氣站的真正原因究竟是甚麼呢?

事實上,綠色和平只提及「已知蘊藏量」亦是誤導,因為任誰都知道,油公司不斷會發現新的油田和氣田,而勘探的科技越進步,發現新油田、氣田的數目便越多,不同的研究指出單是美國的潛在蘊藏量便比其已知蘊藏量多五至八倍, 現在擔心天然氣用盡顯然是杞人憂天。單單因為「已知蘊藏量只能維持67年」而叫人不去投資,就如同看見某人的銀行存款只能維持生活一年,於是便叫他不要計劃結婚、生仔一樣荒謬﹗

當然最荒謬的是綠色和平聲稱風能發電「既不產生污染,也用之不竭」,認定風力是更化算和更環保的能源。

如果風能真的那麼好,就算中電不開發,其他投資者都會爭崩頭開發,為甚麼要勞動到綠色和平去提點? 事實是﹕根據外國經驗顯示,風能發電「環保」一直都是個假象,如果香港真的大力發展風能,後果很可能是破壞環境和高電費,對減少排放卻沒有絲毫幫助

以目前應用風能發電最廣的丹麥和德國以例,單是過去五年,風能的發電量便分別增加了六成和一倍。光看這些數字,大家可能以為兩國的化石燃料發電量便一定會相應減少。但事實卻完全兩回事﹕近年兩國的化石燃料發電量基本上與整體用電量同步增長。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來,風能理論上雖然「用之不竭」,但風能的發電量卻需依賴風力的大小去決定,風力太少或太大都不能運作,令風力發電非常不穩定和不可靠,平均發電量如能達到設計容量的三成,表現已算是「非常好」,故此必須配以差不多同等發電量的後備發電機組,以便風力不足或完全沒有時可以馬上填補供電。而推動這些後備機組的,往往正是燃煤或燃油等「不清潔」的化石燃料﹗

另外,為了確保供電不會中斷,後備機組更需要不停地運作(spinning standby), 亦即不停地排放溫室氣體,故此聲稱風能是「不產生污染」也是誤導的。丹麥和德國近年的二氧化碳排放,並沒有因發展風能而減少。

更重要的是,風能發電投資龐大,故此電費也不會低到哪裏﹕德國的電費是全歐洲最高之一﹔以比例而言是全球風能發電量最高(超過兩成)的丹麥,電費竟然全歐最高,並且隨著風能發電量而同步增加。

綠色和平亦沒有提及,聳立一座座像風力發電站那樣的龐然大物,對環境的破壞究竟有多深﹕要建立一個發電量相等於中電青山電廠十分一的風力發電場,便需要聳立數百座像南丫島那樣的風車,所需面積要幾個港島才足夠﹗另外,每座70米高的風車,建造和安裝過程本身亦消耗大量資源和能量,亦即未發電便已先要大量排放溫室氣體﹗

綠色和平在反對燃煤發電時,懂得引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外在成本計算法」為中電「埋單」,但對風能的不環保「外在成本」卻隻字不提,像風能這樣低效益的投資,其機會成本將會是多少? 若因而推高了電費,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成本又是多少?

取態既不公平,建議又不「綠色」,「綠色和平」之名,似乎是「過度包裝」多於一切。

2007年5月12日: 英國政府減少對再生能源的資助
2007年8月13日: 英國官員認為英國不可能達到歐盟對再生能源發展訂下的目標
2007年9月1 日 : BBC踢爆英國政府補貼的結果是很多風力場是建在不適當的地點
2007年10月17 日: When the wind doesn't blow, power doesn't flow even in Denmark

推薦閱讀:
Windpower, union stupidity and green lies
Renewables are not Green
Dam the Salmon
Health benefics of low-cost energy
Environmentalism has begun to splinter
Israel sees shale replacing oil

Friday, May 04, 2007

CNN踢爆全球暖化謊言

估唔到連CNN都有踢爆全球暖化謊言的特輯(1, 2, 3, 4, 5, 6, 文字記錄)

5月10日: 德國雜誌Spiegel的報導, 就算根據電腦模擬, 全球暖化其實對很多地區都是好事
5月16日: 意大利科學家質疑IPCC的結論
5月17日: 有超過3萬科學家會員的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有關氣候變化的Policy Statement
5月31日: NASA官員質疑全球暖化
6月05日: 加拿大National Post以長達20多集介紹多位有名科學家以多角度對全球暖化論提出質疑
6月10日: 2003年40多位科學家發公開信給當時加拿大首相質疑京都條約的科學根據
6月25日: 瑞典科學家認為海平面上升是個騙局
7月01日: 參與IPCC的科學家有很多對其報告結論也有質疑
7月12日: IPCC科學家質疑電腦模擬結果, 認為二氧化碳量將來不可能大幅上升
8月12日: 著名物理學家Freeman Dyson認為全球暖化論是"grossly exaggerated", 而現時的氣候電腦模擬根本不能反映真實世界的情況
8月14日: 澳洲數名議員發表報告質疑「人為全球暖化論」
8月20日: 耶魯經濟教授William Nordhaus研究指減排成本將遠高於暖化的經濟損失
8月22日: 有參與IPCC報告檢閱的科學家認為報告並不代表科學界的共識
8月23日: 2006年再有60位科學家發公開信給當時加拿大首相質疑全球暖化理論
11月8日: 美國The Weather Channel創辦人認為「全球暖化」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騙局
11月19日: 英國著名環保份子David Bellamy認為「全球暖化」是個Myth

2008年1月2日: 前BBC科學編輯: Has Global Warming Stopp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