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30, 2006

明報的反美偏見

明報作為所謂知識分子報, 大家應對其報導的公正和全面性有所要求, 但其反美國的偏見有時太過明顯, 就以有關伊拉克新聞來說, 在過去一個月, 真正有關的報導只有3則, 分別為:

  • 4月08日: 人肉彈襲伊清真寺74死
  • 4月27日: 扎卡維3年來首露面煽動抗美
  • 4月30日: 扎瓦希里:人肉炸彈「斷美國的背」

4月23日伊拉克各派同意提名新總理Jawad al-Maliki, 並被指示在三十日內組新政府, 改善了年初選舉後的不明朗因素, 這可是重要和正面的發展, 而且是實在的新聞, 明報對這至今竟然隻字不提。

但每當阿爾蓋達發表可說是其宣傳片的影帶, 明報側一定會立刻報導, 盡力幫恐怖組織宣傳。

而阿富汗近來沒有什麼負面消息, 因此也基本上提也不提, 要知道阿富汗目前的經濟環境, 可讀這一篇非常正面的報導, 其中提到根據BBC的調查, 阿富汗人有近72%對美國的影響評價正面。

5月2日補充: 根據BBC在1月對32個國家作的調查, 阿富汗和伊拉克人對其國家經濟前景最為樂觀。

Patrick Moore: 真正的環保分子

不是所有環保分子都是反核的, Patrick Moore便很支持核能, 誰是Patrick Moore? 他是綠色和平的創立者之一, 但逐漸發覺主流環保運動已變質:

PM: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had abandoned science and logic in favor of emotion and sensationalism.

Patrick Moore於1986年離開了綠色和平並創立了Greenspirit

在這篇很長的文章, Patrick Moore記錄了環保運動的發展。

2007年12月10日: Greenpeace is wrong — we must consider nuclear power

Saturday, April 29, 2006

支持核能發電

聯合國的報告指出切爾諾貝爾事件最終只會導致4000人死亡, 而根據這報導, 在2004和05年在中國便分別有6027和5986人死於煤礦意外, 而這些只是官方的數字, 因此燃煤發電在過去20年可能已經直接導致了全球數十萬人死亡。

而根據環保分子的理論, 因燃煤污染空氣而做成的死亡人數更是沒法估計, 更不用提什麼對全球暖化的影響了。

明報4月26日就切爾諾貝爾事件20周年的報導中指「人們對核能、對核爆的陰影有增無減。核電廠的安全至今仍受質疑,」, 但人們對核能的陰影是基於事實嗎?

核能發電至50年代開始一直有非常好的安全記錄, 直到美國的三里島和切爾諾貝爾事件的發生, 但切爾諾貝爾事件發生在前蘇聯, 而三里島事件更加沒有導致任何死亡, 這些事件最大後遺症似乎就是令人們對核能產生了非理性的抗拒。

要知道這世界是沒有完美的, 每種能源都有其優點和缺點, 核能在安全, 環保, 持續和可靠性各方面考慮下都是目前最可取的方法。

2007年8月29日: Nuclear Power Passed Safety Test After God-zilla-size Earthquake
2007年9日08日: Atomic Renaissance in US
2007年9月17日: Just say 'oui' to nuclear power
2007年9月17日: The Jane Fonda Effect : "Freakonomics"作者認為全球暖化可歸咎於1979反桃電影 "The China Syndrome"

推薦閱讀:
Ten myths about nuclear power

泰國政治難題

4月29日蘋果報導泰國行政法庭取消在南部選區的補選, 「暗示有理由相信本月初的大選是非法...或要重新舉行大選」, 並指補選取消是因為「有選民投訴大選期間...未能做到投票是保密進行」。
其實4月初的大選本身並沒有什麼非法問題, 但因為反對黨杯葛, 令部份選區沒有足夠選票產生國會議員, 因此新國會根本沒法產生, 加上泰王批評大選本身欠民主, 因此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宣佈大選無效, 重新再選。

而既然法庭還在考慮大選本身的合法性, 那麼同時進行補選便是浪費資源, 取消補選和投票能否保密進行毫無關係。

蘋果報導還指「泰王日前批評泰愛泰黨在大選中毫無對手挑戰是「有欠民主」」, 似乎顯示出泰王對他信的泰愛泰黨有所不滿, 但有理由相信泰王針對的是反對派, 首先反對派杯葛大選令國會難產, 繼而要求泰王委任中立的總理但被拒絕。

現在泰愛泰黨和反對派都表示如果法庭宣判4月初的大選無效會重選, 那麼反對派當初杯葛大選除了勞民傷財還有什麼意義呢?

Thursday, April 27, 2006

切爾諾貝爾核災難20周年

4月26日是切爾諾貝爾核災難20周年, 各大報章都有有關的報導, 提及到這災難的實際死亡人數上環保人士和聯合國調查所得的數據有很大的出入, 聯合國的報告側指核災難造成60人喪生,估計最終只會導致4,000人死亡, 而綠色和平等環保團體側繼續其一向的愚弄嚇唬, 堅持死亡人數高達10萬人甚至更多 。

聯合國的報告剛於2005年中發表, 寫這報告是Chernobyl Forum, 這組織是由多個聯合國機構組成, 如IAEA, WTO等, 而受影響國家俄羅斯, 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政府也有參與, 更有約100位科學家參與有關的調查和研究, 因此這報告的內容是有可信性和權威性的。

事實是除了核電廠附近之外, 周圍人口所受的輻射極少, 只不過是正常的4-5倍, 而地球上有些地區的自然輻射是遠高於此水平, 但基於錯誤觀念, 就是任何程度的輻射都對健康有影響, 事件發生後很多居民被迫疏散, 遷移到其他地區, 因而做成的心理, 社會和健康問題比輻射的影響更大, 而事後大量的資源也被浪費在一些無真正意義的措施上。

Jurasic Park作者Michael Crichton於2005年的一篇演講中便以切爾諾貝爾事件作為其中一個例子, 指出因錯誤資訊和預計造成的不安及恐懼往往比災難本身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切爾諾貝爾核事件對很多人, 尤其是在核電廠工作的人來說無是一場災難, 但如果因為環保分子的危言聳聽和對事件嚴重性的誇大, 而令人類對核能產生抗拒. 那對人類和環境來說會是真正的悲劇。

2007年6月9日: Chernobyl area becomes wildlife haven

推薦閱讀:
Is Atomic Radiation as Dangerous as We Thought?
An Introduction to Radiation Hormesis

Saturday, April 22, 2006

普立茲新聞獎有關的新聞

4月19日各大報章相繼報導了今年美國普立茲新聞獎的得獎名單, 其中包括《華盛頓郵報》記者普里斯特(Dana Priest)揭露中情局在東歐暗設秘密監獄審問懷疑恐怖分子,奪得「搶先新聞」獎。

最新的消息(1, 2)是有位中情局的女高級職員剛因洩漏有關這事的祕密已被開除, 還有可能被起訴。而有人查出她是位民主黨的支持者, 多次捐款給民主黨。

奇怪的是, 剛數天前歐盟的反恐官員在聽証會上指出沒有確實証據証明秘密監獄在歐洲存在。

使用農藥可挽救數百萬生命

最近綠色和平揭發百佳及惠康兩間超級市場售賣的蔬菜樣本含殘餘農藥, 其中一樣是滴滴涕(DDT), 一種差不多在全球禁用的殺蟲劑, DDT的禁用是環保分子最早期的一埸勝利, 現今的環保運動甚至可以說是因這事而起, 但DDT的禁用對很多人卻是一場大災難

DDT是最早和最有名的殺蟲劑, 科學家Paul Hermann Müller 因發現DDT的殺蟲效能而得到1945年諾貝爾獎, DDT首先於二次大戰時被大量使用來對抗斑疹和瘧疾, 戰後更被大量用於農業上。

DDT的殺蟲效能驚人, 令本是人類一大殺手的瘧疾從此在歐洲和北美洲消失。到目前DDT依然是對付蚊子和蒼蠅最有最便宜的殺蟲劑, 但1962年生物學家Rachel Carson出了Silent Spring 一書, 指出DDT有損鳥類的繁殖, 一場反DDT的運動因此誕生, 而自70年代開始各國相繼禁用了DDT, 但要清楚指出的是根本毫無証據顯示DDT對人類健康有不良影響。

DDT的禁用對環保分子所在的歐美可能影響不會很大, 因為DDT已經完成了它的任務消除了瘧疾。但對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 尤其是非洲來說卻是莫大的不幸, 每年單是非洲便有2百萬人因感染瘧疾而死亡, 因瘧疾而不能上學或工作的更不計其數, 有些國家的醫療開支差不多一半是和瘧疾有關的, 瘧疾對那些國家的經濟打擊可想而知。

使用DDT可以解決非洲目前的瘧疾問題, 很多非洲國家也強烈要求批准使用DDT, 但環保分子和歐美卻以禁止農產品入口作為威脅, 令貧窮國不敢用DDT, 而WTO立場也是莫名其妙的強硬。

中國和印度是目前唯一繼續生產DDT的國家, 可能這正是中國並沒有嚴重瘧疾問題的原因吧。

環保分子永遠都口口聲聲說自己是為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 但他們對DDT的非理性立場卻是對非洲國家人民的大屠殺。要真正幫助非洲國家的人民, 我們不需要什麼LiveAid之類的Show, 讓他們用DDT吧。

Friday, April 21, 2006

又一無謂的傳媒公信力調查

4月19日港大民調發表了對香港傳媒的調查報告, 結果當然又是認為香港傳媒報道不負責任、濫用新聞自由的市民比例較以往上升。

但這樣又如何? 港大民調對特首滿意度這類調查可能還有些作用, 因為港人對此沒有選擇權, 可籍調查表達心聲, 但對傳媒港人是可以選擇的, 港大民調絕對不及市場更能反映港人對傳媒的態度, 因此這些調查是不能對傳媒做成任何壓力的。

我們對港大民調的要求是比其他民間團體高, 這調查似乎也太過膚淺和表面, 香港有這麼多不同的傳媒, 為什麼不可以在調查中把各類傳媒區分? 為什麼不調查港人到底對傳媒有什麼要求?

我認為很多港人是看重娛樂性多於真實性, 也不很關心傳媒是否濫用新聞自由。

Tuesday, April 18, 2006

意大利穆罕默德漫畫風波

蘋果國際4月18日新聞報導了意大利天主教雜誌《Studi Cattolici》(Catholic Studies)刊登了一幅描述穆罕默德在地獄的漫畫, 蘋果是這樣描述漫畫內容的:

  • 漫畫描述但丁與古羅馬詩人維爾吉爾(Virgil)同遊地獄,看見穆罕默德從腰部被斬成上下兩截,在地獄被火燒。漫畫中,但丁問維爾吉爾:「那個被腰斬的人是否穆罕默德?」維爾吉爾回答:「是呀,因為他分化社會,所以被斬。另一邊那個脫下褲的人,就是意大利對回教的政策。」暗示意大利對回教徒畏首畏尾。

至於明報在4月17日報導同一事件時是這樣描述漫畫的內容:

  • 描述回教先知穆罕默德在地獄被腰斬、意大利詩人但丁和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站在火圈邊緣觀看

兩份報章對漫畫描述基本上正確, 但既然因為要政治正確而不刊登這幅漫畫, 兩報是否應該最少向讀者說清楚穆罕默德其實只是在但丁和維爾吉爾的對話中出現, 而他的形象並沒有真正的在漫畫中出現呢, 讀者可到這網頁看這幅漫畫。

4月20日補充: 有爭議性的地方是畫中人的對話內容, 而蘋果既然肯把對話內容寫出, 那實在沒有什麼原因不可以把整幅漫畫登出來。

6月19日補充: 很多人都說先知穆罕默德是不許形象化的, 但這並不完全對, 早期許多回教的文獻和圖畫都有穆罕默德的圖像

Monday, April 17, 2006

文化人貶視香港人

4月15日明報有一篇專訊, 訪問身為西九表演藝術與旅遊小組成員的文化人林奕華, 以下是部份節錄:

  • 政府規劃西九時,應將本地表演藝術作為旅遊業的賣點
  • 外國人最有興趣的,其實是看你香港人如何看自己
  • 現時旅遊業最大的問題,是缺乏顯示港人自我身分的元素
  • 現時香港人最重要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審美觀和個性
  • 大部分香港人都只有同一種思維,就是『名』和『利』好重要,我不想西九成為爭奪名利的殿堂
  • 藝術團體在改變港人「功利」思維上有重要角色, 「我們現時的工程,其實大過西九」

似乎林先生對香港人的印象很差, 認定了我們只是一群功利動物, 並沒有個性和思想, 作為一個文化人, 把我們改做是他的責任, 而西九正提供了一個好機會。

我不明白一個對香港這麼不滿的人如何為推銷香港提出有用的意見, 很明顯的是他只會按個人的喜好而不是香港實際的優勢來看, 因此才會有以本地表演藝術作為賣點這樣荒謬的提議, 要知道本地表演藝術在本地也沒有市場。

至於香港人如何看自己, 相信只有林先生認識的那些同樣自以為是的外國文化人才有興趣。

香港在國外是人所共知的一個最資本主義的城市, 定位其實很清楚, 成就也有目共睹, 但因為不是林先生這類文化人的那杯茶, 所以才有什麼「缺乏顯示港人自我身分的元素」, 我認為香港, 不論好的壞的, 都是香港人身份的表演。

這樣說並不表示作為香港人應該很自滿, 本來聽聽文化人的意見, 自我增值也是一件好事, 但我們實在不需要林先生以高高在來上的語氣來批評甚至貶低我們, 更不需要他的改做。

Sunday, April 16, 2006

只有6名前將領呼籲拉氏辭職

各大報章於4月15日都報導了美國有6名退休將領(General)公開呼籲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辭職, 但美國軍方有數以千計的退休將領, 而退休將領參與政治也不是新鮮事, 這6名退休將領的言論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重要性或權威性, 但這是對布殊政府的負面的新聞, 所以傳媒是絕對不會放過機會的。

4月19日補充: 這報導指出其中一位退休將領反拉氏言論和他以往的言論有矛盾, 而這些(1, 2, 3) 是有關這事的評論。

Saturday, April 15, 2006

誤導的氣候暖化文章

蘋果4月14日有一篇標題為「中美難逃溫室責任」的文章, 作者為奧維爾.謝爾(Orville Schell)中國問題專家、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新聞學院院長, 內容頗多令人質疑的地方:

  • 氣候變化問題已迫在眉睫,只有極端分子才會質疑用量趨多的碳素燃料,是導致氣候暖化的罪魁禍首。

事實是地球的氣候自古到今都在不斷變化, 現在的氣候暖化很有可能是自然的氣候周期所致, 是否人為在科學界目前並未有定論, 作者把所有對和他持不同意見的人形容為「極端分子」, 不但令人反感, 更令人懷疑他作為一個新聞學院院長資格。

而對那些認為氣候暖化不是人為災難的人抹黑正是環保分子慣用的技倆

事實是科學界對一些很基本的問題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由工業化開始至今到底增加了多少仍然沒有結論。

  • 自七十年代以來,南極的溫度上升了三點六度,速度比研究人員認知的要快得多。同樣,據《科學》雜誌報道,新的研究表示,海水上漲速度或比設想的要迅猛得多。

地球氣候是個很複雜的, 有關的研究仍是一門新興的科學, 目前有很多問題在科學界還未有結論和共識的, 很多研究更有時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這裡便有很多研究顯示氣候暖化早發生在二氧化碳量增加之前, 而最近更有研究指出植物本身也會釋放甲烷(methane), 甲烷本身是繼水氣和二氧化碳之後最重要的溫室氣體

而這文章更對那顯示氣候暖化的著名hockey stick圖表指出質疑。

  • 美國的排放量更居世界之首

這一點完全正確, 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是全球總排放量24.3%, 但要補充的是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佔全球的28.6%, 生產得多, 所耗的能源便多, 很合理的事。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美國能源效益方面是可以改善的。

  • (京都)協議書要求參與國降低碳排放量,目標是二○○八至一二年的排放量與九○年相比,減少百分之五。由於中國和美國置身事外,這個問題很可能在得到改善前就惡化得一塌糊塗。

依據估計, 就算京都協議的排放目標達到, 也對減少氣候暖化毫無作用, 而京都協議實施了一年, 除了英國和瑞典, 大部份簽署國都差不多肯定達不到減少排放量目標, 很多更會增加排放量 。但是就算是英國也開始對京都協議的前景和效果有所懷疑

  • 氣候變化的危險日增,主要原因是中國的急速發展

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氣候變化是真正的危險, 更不用說什麼日增, 不知道作者從什麼數據得出這樣的結論。

  • 與布殊政府漠不關心的態度不同,胡錦濤已開始表明立場,確立環保政策

正好相反, 美國政府雖然沒有簽署假太空式的京都協議, 但在其領導下於2006年初成立Asia Pacific Partnership on Clean Development and Climate計劃, 目前參與的國家已有澳洲, 中國, 日本, 南韓和印度, 以市場和科技為主導來達到減少排放量的目的, 由於全球差不多一半的溫室氣體是由這6國產生的, 這個合作計劃很可能會比快被各國丟棄的京都協議有效和不影響經濟發展

而在國內, 美國政府剛推出新法例, 對多種車輛的用油量加以限制, 希望有提高能源效能。

6月23日補充: 歐洲各國不但不能達到京都協議所定的排放量目標, 有些更在排放量上「報細數

2007年4月23日: Canada may join US-led Asia Pacific Partnership on Clean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Friday, April 14, 2006

有怎樣的讀者就有怎樣的傳媒

4月10日多份報章都報導了一項反色情暴力資訊運動作的調查, 指市民普遍對傳媒不滿, 認為報道 失實或誇張, 渲染色情, 侵犯私隱等。

這樣的結果相信不用調查也估計到, 數據也對問題的了解和解決毫無幫助, 既然要花錢和時間作調查, 為什麼不問多些問題, 例如受訪者有否繼續閱讀或購買他們不滿意的報紙或雜誌, 原因是什麼, 他們覺得個人有責任對那些傳媒作抵制或罷買行動嗎, 甚麼人會買這類刊物等。

似乎很多團體的手法都是花點錢和時間作些簡單調查, 拿一些肯定會同和估計一樣的結果, 然後向政府和傳媒施加壓力, 要求做這樣做那樣, 但是本港的傳媒業基本是市場主導的, 報章的內容, 型式和手法很大程度反映了讀者的要求和口味, 我希望有調查能把焦點放在讀者身上, 或者會得出一些有趣甚至有用的結果。

Tuesday, April 11, 2006

扮卡通人應先通過體能測試

4月10日明報和蘋果都報導迪士尼職工會召開記者會, 指扮演卡通人物的員工因需背沉重的戲服工作, 很多都出現身體勞損, 職工會希望政府能將有關症狀納入職業病。

很明顯扮演卡通人物對體能要求頗高, 並不是單靠「喜愛迪士尼人物」便可勝任, 而把有關症狀納入職業病並不是個治本的辦法, 職工會如果要真正有效解決問題, 是應該要求迪士尼訂立體能標準, 通過測試的才可雇用扮演卡通人物, 甚至平時要和消防員一樣, 接受強制鍛鍊。

奇怪的是職工會這次似乎只是調查了負責巡遊及接待的員工, 其他負責舞台表演的卡通人物是否有相同的情況完全沒有提到, 難道職工會是不代表他們的嗎? 而據蘋果的報導, 職工會更指控負責舞台表演的卡通人物比巡遊及接待的人工高約兩成, 記者是否可以請職工會作出解釋呢?

Monday, April 10, 2006

他信事件﹕香港傳媒的所謂「民主」信念

泰國總理他信的泰愛泰黨,以超過55%選票勝出,卻因反對派不參選被逼宣布退位,平日口口聲聲支持民主的香港傳媒,這次竟普遍支持和同情反對派,其中的表表者包括明報﹕

4月6日明報社評﹕「這場反對他信運動,源於民眾對他涉嫌以權謀私的不滿,但他信不但沒有承認錯誤,反而提早舉行大選‥‥今次政爭顯示泰國的民主文化較昔日成熟,運作上也稍見老練──(反對派)以棄權票來矮化他信的認受性」

我真的不知道這是什麼勞什子道理﹔只佔少數的反對派,既不能提出證據支持對他信的指控,更以「技術性」不參選剝奪選民選擇的權利,藉以癱瘓一個民選政府的運作,完全違反民主精神,虧明報還說得出這是反映「民主文化較成熟」﹗

事實上,在民主選舉中,候選人在沒有對手情況之下,由於缺乏競爭,得票率通常都會較低,但他信仍以超過55%勝出,且經泰國的選舉委員會已核實,他信在選舉中並無作弊﹔明報竟傾向支持反對派以不民主的手法,去推翻一場合法的選舉,令人懷疑該報對民主的理解有多深﹗

另外,本地傳媒在數他信「罪狀」時,通常都會包括「打壓傳媒」這一項,但例子來來去去都是說他信打壓當地傳媒大亨林明達(經濟日報4月4日的評論稱林是「很有魅力的街頭鬥士」)。但事實上,所謂「打壓」主要是指他信去年控告林明達誹謗

要注意的是,林明達反他信的言論一直十分誇張,例如3月底曼谷四面佛被狂人破壞,林明達便即時指這是他信幕後策劃,原因是他信想將自己家裏的四面佛取代原有的那尊,藉以增加自己的運氣(可參閱此網)。如此言論,不被人控告誹謗才怪﹗

Sunday, April 09, 2006

空氣污染有助對抗全球變暖

近年來香港空氣污染似乎是越來越差, 本港報章差不多每隔兩三天便會有有關的報導, 清新的空氣大家都想有, 但根據這BBC的報導, 清新空氣可能會加速全球變暖, 因為清新空氣會有較少的微粒,浮質和雲, 令更多的太陽能可以透過大氣到達地球表面。

本港差不多所有有關的報導都在告訴我們全球正在加速變暖, 如不制止將會引發生態大災難, 似乎大家都已認定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但國外相反論調的報導和研究其實很多, 今天英國的Daily Telegraph便有兩篇這類的報導, 這篇是關於60位知名的科學家發表公開信, 反駁全球變暖已在科學界有一致結論的說法, 而這篇則報導根據數據分析, 全球平均氣溫1998年至今並沒有增加。

Saturday, April 08, 2006

布殊沒有洩什麼密, 特工門也不是醜聞

今天各大報章如蘋果, 明報(1, 2)等大字標題報導前幕僚長利比透露總統布殊和切尼授權他向記者「洩露」伊拉克戰爭情報, 因此才是「特工門」的「幕後黑手」。

首先, 作為美國總統, 布殊是有權按情況而決定公開一些未公開過, 甚至機密的資料。由於利比是得到美國總統授權, 因此不是非法的「洩露」(leak), 剛好相反, 是合法的披露(disclose)。

布殊授權披露的是《國家情報評估》(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中某些資料, 對反攻伊人士的一些理論作出反駁, 這是合理甚至是應該的, 但在傳媒眼中這卻變成了「打擊」, 「抹黑」。在利比向記者披露了NIE中的某些資料後不久, 相同的資料也於2003年7月18日正式被解密並向外公佈。

而布殊授權的內容並沒有證據顯示包括透露特工普萊姆的身份。 檢察官的法庭文件中也很清楚指出布殊當時對利比牽涉透露特工普萊姆的身份的事情並不知情。

蘋果報導:「利比涉嫌向傳媒透露中情局特工普萊姆(Valerie Plame)的身份, 被控妨礙司法公正和作假證供...美國法例定明洩露特工身份屬嚴重罪行...獨立檢察官在過去兩年愈挖愈深,不但揪出白宮高級幕僚利比是告密者,而喬治布殊更可能是幕後黑手。」

需要補充的是並沒有証據顯示利比首先向傳媒透露中情局特工普萊姆的身份, 利比被控的罪名也不是洩露了特工身份, 事情是利比說他也是由記者口中得知這事, 但有關的記者否認, 因此利比才被控妨礙司法公正和作假證供。

最先透露普萊姆為中情局工作的記者是Robert Novak, 他這篇報導在這網頁還可看到, 他已向檢察官菲茨杰拉德(Patrick Fitzgerald)交出了消息來源, 利比要求檢察官菲茨杰拉德提供這來源, 還其清白, 但被拒絕。

蘋果報導中有關特工門的時間表中的: 「法庭文件表示, 利比向陪審團作供時, 指喬治布殊透過切尼授權他透露伊拉克機密情報, 他才向米勒提供普萊姆的特工身份。」也是錯誤, 各位有時間的話可到這裡看這法庭文件, 文件並沒有指出利比因為布殊授權才透露普萊姆的身份, 事實是有傅媒估計利比希望籍此証明透露普萊姆的身份的合法性, 但利比現在被控的罪名其實和普萊姆的身份並無關。

但透露普萊姆的身份真的是非法的嗎? 事實是普萊姆最多只能算是一位前特工, 在事件發生時她已在中情局轉了文職工作多年, 利比要求檢察官菲茨杰拉德提供普萊姆作為特工的證據, 也被拒絕。其實從公開的資料分析, 普萊姆可能從未是真正的特工(covert agent ), 是的話也因已過了數年在法律上成為可公開的資料。

「特工門」真的是醜聞嗎? 只靠香港的傳媒我們可知道事件的起源嗎? 事件無疑是開始於普萊姆的丈夫威爾遜(Joseph Wilson)到尼日爾(Niger)調查伊拉克買鈾後所作的報告和中情局的情報不符, 但威爾遜後來在報章撰文質疑中情局的情報, 並為了令自己更有權威性, 指自己的調查任務是副總統切尼委任的, 但事實是他的任命是根據在中情局工作的夫人普萊姆的建議而作出的。

在很多人都在質疑委任威爾遜的情況下, 有關人士便向傳媒導出事件的由來, 同時布殊授權披露部份資料, 對威爾遜的指責作反駁, 而這便是今天報導的所謂「布殊下令洩密。」

「特工門」不單不是醜聞, 更是小事, 檢察官菲茨杰拉德調查了這事差不多兩年, 根本找不到任何非法的行為, 但不想就此結束調查, 最後只能因為利比和記者對事件之記憶有所差別而對利比作出起訴, 信相利比最後無事的機會很大。

這事發展到如今可說是勞民傷財, 完全是因為反布殊的民主黨和傳媒在玩弄政治遊戲。

各位可到這些網頁看一些有關這事件的報導和評論: 1, 2, 3, 4, 5.

Thursday, April 06, 2006

教師「壓力」之謎

4月5日,經濟日報A18版的報道「900教師爭食最後肥雞餐」中,引述一名校長指,今年有900名教師申請教統局的提早退休計劃,反映教師因承受壓力而求去者眾。

壓力這麼大,教師們理應會歡迎一切舒緩他們壓力的措施了吧?

原來不是﹗在同一版另一篇報道「外判輔導主任職,阻教師晉升」中,引述了教師團體指,有學校常利用政府的撥款,以外判形式聘請「非專業」的輔導主任,「使常額教師損失逾500個職位及晉升機會」。

須知道,政府這個特別撥款的目的,正是要減輕現職教師的壓力,外不外判又有何相干呢?

究竟教師是要「減輕壓力」,還是要「晉升機會」呢?

Wednesday, April 05, 2006

誰非法?

4月3-4日,有線電視、經濟日報等傳媒,直接引述了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指,抽驗出食品公司亨氏在香港及廣州出售的米粉含有「非法改造基因」。

對於中國農業部早前否認有關指控,綠色和平則表示可能是對方抽驗的「樣本貨源不同」。

問題是﹕中國政府已否認有關指控,而香港這邊對此類基因食品則沒有限制,為甚麼綠色和平還在傳媒前,肯定地指亨氏「非法」呢?

就算綠色和平的測試比農業部更準確,其所謂「非法」是指有關基因尚未取得國內的安全認證。事實上,中國對基因食品的態度頗開放,剛在3月底便公布批出了176項基因安全證書

綠色和平指有關改造基因可能會引發嬰兒敏感症,亦未必有根據,因為基因科學家指出,研發食品基因改造的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要防止食物令人體敏感。(詳情可參考此網)

事實上,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基因改造食品,會對人體有害,非法與否每個國家也不同,例如,今年二月世貿組織便裁定,歐盟阻止入口基因改造食品才是非法的行為呢﹗

Monday, April 03, 2006

反「串」克林頓


4月2日蘋果日報一篇標題「克林頓暗串布殊」的報道,引述美聯社指克林頓譏諷布殊忽視環保政策,當中有這麼一段﹕

‧(克林頓)指英國九十年代至今,已減少排放一成五溫室氣體,對經濟毫無影響,暗串喬治布殊指(京都條約)議定書危害經濟是謬論。

不過,我所理解的,和克林頓所理解的剛剛相反﹕正因為經濟愈來愈好,人民願意多付金錢改善環境,所以環境愈來愈好。
事實上,在20世紀前的幾百年來,英國倫敦的空氣污染比現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更差(詳情可參考此網),隨著當地經濟實力不斷增長,空氣也逐漸地好轉起來。

減少污染離不開經濟

檢討電力市場諮詢在3月31日結束,港燈和中電質疑政府2010年的減少排放廢氣目標﹔本地傳媒普遍非議兩電,南華早報4月1日社論的標題便是﹕電力公司有責任使空氣潔淨(Power firms have duty to clear the air)。

其實,要減少排放污染,就一定會有代價,直接反映市民身上的,便是電費將要加多少,有了這個概念,市民才可判斷到自己是否願意承擔「減排」的代價﹔但奇怪的是,但傳媒似乎都沒有去問﹕政府或兩電有沒有計算過,要達到2010年「減排」目標,市民大概須要多交多少電費?

事實上,在一個自由市場,當社會愈來愈富裕,市民便會更願意去付出多點錢,換取更清潔的環境,實在用不著去乞求企業承擔甚麼社會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