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4月14日有一篇標題為「中美難逃溫室責任」的文章, 作者為奧維爾.謝爾(Orville Schell)中國問題專家、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新聞學院院長, 內容頗多令人質疑的地方:
- 氣候變化問題已迫在眉睫,只有極端分子才會質疑用量趨多的碳素燃料,是導致氣候暖化的罪魁禍首。
事實是地球的氣候自古到今都在不斷變化, 現在的氣候暖化很有可能是自然的氣候周期所致, 是否人為在科學界目前並未有定論, 作者把所有對和他持不同意見的人形容為「極端分子」, 不但令人反感, 更令人懷疑他作為一個新聞學院院長資格。
而對那些認為氣候暖化不是人為災難的人抹黑正是環保分子慣用的技倆。
事實是科學界對一些很基本的問題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由工業化開始至今到底增加了多少仍然沒有結論。
- 自七十年代以來,南極的溫度上升了三點六度,速度比研究人員認知的要快得多。同樣,據《科學》雜誌報道,新的研究表示,海水上漲速度或比設想的要迅猛得多。
地球氣候是個很複雜的, 有關的研究仍是一門新興的科學, 目前有很多問題在科學界還未有結論和共識的, 很多研究更有時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這裡便有很多研究顯示氣候暖化早發生在二氧化碳量增加之前, 而最近更有研究指出植物本身也會釋放甲烷(methane), 甲烷本身是繼水氣和二氧化碳之後最重要的溫室氣體。
而這文章更對那顯示氣候暖化的著名hockey stick圖表指出質疑。
這一點完全正確, 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是全球總排放量24.3%, 但要補充的是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佔全球的28.6%, 生產得多, 所耗的能源便多, 很合理的事。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美國能源效益方面是可以改善的。
- (京都)協議書要求參與國降低碳排放量,目標是二○○八至一二年的排放量與九○年相比,減少百分之五。由於中國和美國置身事外,這個問題很可能在得到改善前就惡化得一塌糊塗。
依據估計, 就算京都協議的排放目標達到, 也對減少氣候暖化毫無作用, 而京都協議實施了一年, 除了英國和瑞典, 大部份簽署國都差不多肯定達不到減少排放量目標, 很多更會增加排放量 。但是就算是英國也開始對京都協議的前景和效果有所懷疑。
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氣候變化是真正的危險, 更不用說什麼日增, 不知道作者從什麼數據得出這樣的結論。
- 與布殊政府漠不關心的態度不同,胡錦濤已開始表明立場,確立環保政策
正好相反, 美國政府雖然沒有簽署假太空式的京都協議, 但在其領導下於2006年初成立了Asia Pacific Partnership on Clean Development and Climate計劃, 目前參與的國家已有澳洲, 中國, 日本, 南韓和印度, 以市場和科技為主導來達到減少排放量的目的, 由於全球差不多一半的溫室氣體是由這6國產生的, 這個合作計劃很可能會比快被各國丟棄的京都協議有效和不影響經濟發展。
而在國內, 美國政府剛推出新法例, 對多種車輛的用油量加以限制, 希望有提高能源效能。
6月23日補充: 歐洲各國不但不能達到京都協議所定的排放量目標, 有些更在排放量上「報細數」
2007年4月23日: Canada may join US-led Asia Pacific Partnership on Clean Development and Clim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