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31, 2006

快餐文化比報紙「環保」得多

環保份子又將目標轉到快餐文化。10月31日各大報章均報道了環保觸覺的「調查」,指本港五大快餐連鎖店,每月派出2700多萬件即棄餐具,很不「環保」。(可參考蘋果明報星島的報道)

這些報道沒有提到的是,快餐食物的密集生產方式,本身就可以善用資源、減少浪費﹔去年瑞典食品和生物科技學院(Institute for Food and Biotechnology)的研究就指,工業生產食物所排放的溫室氣體,要比各自在家裏弄菜的少,主要是工業化生產講求效率,當中被棄掉的食物渣滓,如馬鈴薯渣滓,就比在家裏弄菜的少大約三分之一。

另外,環保份子在說即棄的餐具「不環保」同時,卻忘記了就算使用「不即棄」的餐具,用膳後也是需要清洗的,當中耗掉的清水及排出的污水,難道又很「環保」嗎?

值得一提的是,星島日報一篇題為「快餐文快要順應環保訴求」的社評提到「快餐店和即用即棄的文化是孿生兒」,卻忘記了每天出版的報章也是即用即棄文化的「孿生兒」,而且這個「孿生兒」,無論在體積或數量上,都比快餐店的餐具更大更多。單以星島一個集團來計算,星島日報連同頭條日報,每天銷量/派發量估計便有44萬多份(可參考此文章),這還未計算同系的英文虎報和其他刊物﹗

奇怪的是,喜歡錙銖必計的環保份子,卻沒有譴責過報紙「不環保」,也從未呼籲過人們只看網上新聞、罷買報紙。

他們懂得的,是和報紙交朋友,以便刊出他們的「環保」訊息﹗

Sunday, October 29, 2006

香港傳媒的「公信力」

10月 27日多份報章報道了中文大學做的傳媒公信力的調查(1,2)。

在蘋果日報刊登的排名表(左圖)中,可以看到,香港最有「公信力」的,是英文報紙南華早報,而高銷量的華文報紙,如東方和蘋果,其「公信力」則連近年銷量急挫、拖欠人工的成報也不如﹗

中文大學蘇鑰機教授指出,做這調查是因為「公信力是(新聞傳媒)最重要的資產」,但調查結果卻恰恰相反,至少在銷量方面,「公信力」是華文報章的「負資產」似乎更為貼切﹗

另外,南華早報連同英文虎報兩份英文報章,在調查的前五名中,竟能獨佔了兩個席位。看來,東方、蘋果等,只消把報章翻譯成英文,其「公信力」相信也可以馬上颷升﹗

Friday, October 27, 2006

米高霍士的宣傳短片

蘋果10月26日報導患柏金遜症的米高霍士(Michael J. Fox)拍攝宣傳短片為民主黨的Ben Cardin助選, 米高在片中批評共和黨阻撓幹細胞研究:

  • 米高霍士支持的,都是支持幹細胞研究的候選人。他患病後一直致力推動有關研究,希望找到治療良方。密蘇里州將會就是否立法,保護胚胎幹細胞研究進行投票

事實上沒有任何候選人是不支持幹細胞stem cell研究, 很多人有保留或反對的只是胚胎幹細胞embryonic-stem-cell 研究, 米高霍士故意完全不提胚胎幹細胞, 因此被認為是誤導甚至是不誠實

有趣的是米高霍士支持的民主黨候選人Ben Cardi不久前才投票反對資助一些幹細胞研究, 密蘇里州將舉行的立法公投Amendment 2並不如蘋果所說要保護胚胎幹細胞研究這麼簡單, 法律其實涉及到復制人類的問題, 這才是很多人要阻撓立法的原因

Thursday, October 26, 2006

美國佔領日本的成功經驗

蘋果10月25日社論指出布殊低估了重建伊拉克的政治秩序, 以至目前在伊處於窘境, 並以二次大戰後美軍佔領日本成功建立穩定政權作為的例子, 指出其中一個因素是:

  • 沒有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令他成為維繫日本這個國家的象徵,令他成為維繫日本人民的力量;再加上美國只把少數日本軍政領袖判罪,其他大部份日本政治精英、公務員則予以保留甚至重用,於是日本便可迅速重建秩序,迅速建立行政架構及規則,並有足夠的公務人員、警察維持治安,避免國家亂作一團。

當年美國決定保留天皇對穩定是有幫助, 但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當年二次大戰是一場全面戰爭, 美國是把日本作為一個整體徹底打敗, 不要忘記美國投下兩個原子彈對日本的打擊, 日本當年是完全投降向美國臣服, 而美國當年的決心沒有人會懷疑, 需要的話絕不會手下留情, 美國可以完全用自己的一套處理控制日本, 日本人根本不會反抗, 就算沿用至今的日本憲法也是麥克阿瑟將軍草擬的。

薩達姆政權在伊拉克的極權統治並得不到人民的認同, 留下來也沒有可能維繫國家, 事實是像當年天皇這樣的人物在伊拉克並不存在。

美國當年所做的一切按現在的標準都是非常政治不正確的, 國際社會和美國人都不會接受, 這也是美國和文明國家現在打任何戰爭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美國在伊並不是「忘記了在日本成功的經驗」, 而是當年的一套根本不能用。

最後要提的是二次大戰已經結束了超過60年, 但美國目前在日本和德國仍然有大量駐軍, 至今仍然不能「全身而退」, 幸好蘋果社評人也認識到美國在伊拉克局勢未穩定是不能撤軍, 而這將會是很多年後的事。

推薦閱讀: Why Iraq has proven to be so hard to pacify

Wednesday, October 25, 2006

風車輾破「環保」遐想

港燈座落在南丫島的第一座風力發電站,之前埋單計數,一年來發電量原來只有48.5萬度,不足目標的一半,成本更較外國的高出三倍。對於一向提倡風車發電的環保份子來說,這無疑也是個「不方便的真相」吧?﹗

想像一座座風車,巍峨聳立在平原上,的確引來不少環保之士「既壯觀又環保」的遐想﹔可是,遐想歸遐想,事實證明,以目前的技術,風力並不是一個可靠而「環保」的發電方法。

事實上,傳媒和環保份子經常強調,風力發電是「零」排放,非常環保,但卻絕少提及由於風力的強弱飄忽不定,令風力發電量非常不可靠,外國的風力發電站,其實都設有以燃煤或燃油發電的後備機組,不停運行,以便風力不足時可以馬上填補供電。而這些後備機組,其實是一直都在排放二氧化碳

就算撇除後備機組這因素,翻查資料,一個50兆瓦的風力場 ─ 相當於30座南丫島風車 ─ 一年所減少的二氧化碳,原來還不及於一架波音747客機一年的排放量,透過風力發電來「減排」的成果可想而知﹗

以丹麥為例,該國風力產電量佔全年用電量兩成,是風力發電的「先進國」,但卻從沒因此關閉過任何化石燃料發電廠, 產能沒有減少,化石燃料的發電量沒有減少,當然亦沒有令丹麥排放的二氧化碳下降。那多出來的風力產電量去了哪裏?原來都以低於成本價出售給鄰國﹔妄顧成本的後果,是丹麥家庭須要支付全歐洲最高昂的電費﹗

另外,環保份子在欣賞風車壯觀的景色時,也忘記了像風力發電站那樣的龐然大物,建造的過程本身已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和能量,亦即未發電便已先要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更不要提在建成後,對自然景觀景和鳥類可能做成的種種破壞﹗

推薦閱讀:
The Case against Wind 'Farms'
Wind Farm Provide Negligible Useful Electricity
Environmentally Unfriendly Wind Power

2007年4月16日: Wind turbines 'are ruining our quality of life

2007年4月25日: Air Power

民粹再次戰勝了自由

民粹主義恐怖之處,是一羣人打著「公眾利益」旗號,鼓吹強行立法剝奪另一羣人的自由,期間否定了一切理性和寬容的討論,而傳媒為了「政治正確」,通常又會在旁搖旗吶喊。這種情況,在最近的禁煙運動上表露無遺。

吸煙危害健康,yellowcow贊成政府提醒市民吸煙可能引起的害處,亦贊成公眾場所分隔吸煙與非吸煙區﹔不過,這次禁煙運動所標榜的主要理據,卻不是「吸煙危害健康」,而是「二手煙危害健康」,問題是後者從來沒有嚴格的科學論據支持,主要目的只在於挑起不吸煙者對吸煙者的厭惡和憎恨,從而營造龐大的民粹情緒。

事實上,帶起「二手煙有毒」的始作俑者,是美國環保局(EPA)93年一份報告﹕但此報告在科學上充滿漏洞,其將調查的可信賴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由一般科學上接受的百分之95,調低至百分之90,更曾被北卡羅來納州法官William Osteen批評為「不誠實地選擇一小撮研究來支持EPA一早認定的結論」。

另外,對不利的科學論證,反吸煙人士卻視而不見。例如,英國專業醫學刊物British Medical Journal在03年公布一項為期長達38年的研究,結果就顯示「二手煙與吸煙相關的死亡,兩者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可參考本網之前評論)

事實上,生活上任何物料,我們都可以發現大量所謂「致癌物質」。例如,苯并芘(benzopyrene) ─ 一種二手煙所包含的主要致癌物質,有研究就指一塊一磅的炭燒牛扒,所含的苯并芘就相等於300枝香煙﹔另有研究則指,廟宇內香火釋出的苯并芘,更是二手煙的五倍。由此可見,類似的論據,同樣可以成為禁燒香燭、木炭的理據,但難道就因此連人們到黃大仙拜神、到燒烤樂園燒烤的自由也要剝奪了嗎?

禁煙條例已正式通過,推動禁煙的人,極速地將原本只針對室內場所的條例,伸延至公園、巴士站以至海灘等空曠地方,當政府稍為提出兩年後會研究是否讓商戶選擇設立吸煙房時,民粹的傳媒和政客,馬上抹黑是特首「買選票」的陰謀,期間完全不容許理性和寬容的討論﹗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當德國科學家發現吸煙和肺癌有關連,納粹德國便曾進行了歷來第一次最大規模的反吸煙運動,目的和現在的倒有點相似,就是要德國人犠牲個人自由,以達到「潔淨」整體日耳曼民族的目標。今天,對那些充滿「大家長」心態的狂熱分子來說,禁煙的勝利將只會是個開始,他們會繼續在不同領域上,利用非理性的民粹情緒,推動各式各樣的運動,表面上說是「為了您好」,實質上卻是在逐步蠶食著個人自由的空間﹗

Monday, October 23, 2006

誰更沒有原則?

10月23日信報社評題為「政策沒有原則 自招各方批評」,指政府的幼稚園學券制,以及研究建議讓商戶設立吸煙房,同樣都是「沒有原則」﹕

‧(學券只可資助非牟利幼稚園)這種做法,跟政府過去鼓勵學校轉為直資,給它們更大自主權的精神完全違背
‧政府在制訂反吸煙政策時,目標不是要平衡煙商(或飲食業)和公眾的利益,而是要從保障市民健康‥‥吸煙房的建議又何須再浪費時間去研究?

聽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問題是﹕整篇社論立論的背後,所依據的究竟又是甚麼「原則」呢?

如果以「自由市場經濟」為原則,「幼稚園學券制」沒有包括牟利幼稚園,違反了家長的自由選擇,沒錯是違反市場經濟原則。

可是,研究設立吸煙房卻完全是另一回事,因它能讓商戶因應市場需要,自行選擇是否設立吸煙房,這樣的一個研究,為甚麼一向自詡信奉「自由市場經濟」的信報會認為是「浪費時間」呢?

有一點信報社評人亦似乎沒有留意到﹕無論「幼稚園學券制」和「設立吸煙房」,都是在一片反自由市場的洪流中「逆流而上」(against the tide)的建議 ─ 不完美的「幼稚園學券制」或許能在長期中央集權式的教育制度上,打出一個缺口﹔而「設立吸煙房」的建議,則可以在現今洶湧的民粹禁煙運動之下,給自由市場騰出一丁點空間﹗

Wednesday, October 18, 2006

「知識份子」的道德觀

10月18日明報一篇題為「是誰破壞了核平衡?」的評論,作者梁文道,指北韓核試是美國總統布殊「不斷把北韓逼向牆角」的結果﹕

‧克林頓任職美國總統時期,北韓與美國的關係最是溫和,不只接受了當時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的採訪,還有延續對話的前景
‧布殊自6年前上台以來,就不斷把北韓逼向牆角‥‥在2002年把北韓公開列入他所謂的「邪惡軸心」,使得北韓終止了在1994年和美國簽訂的暫止核活動框架

作者梁文道沒有提及的是,北韓接受奧爾布賴特採訪同時,也接受了美國數以億元計的援助﹔援助的原意是要其放棄核武計劃,結果北韓卻反而利用了援助秘密發展核武(可參考此文章),結果被美國揭發,令北韓老羞成怒,03年退出核不擴散條約

另外,作者又認為不容許北韓擁有核武,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

‧少數幾個國家獨佔核子武器,卻不准其他國家仿效,本來已是很不公平的事

難道要讓所有國家、所有組織、甚至所有人都擁有核子武器才算是「公平」嗎?這樣「公平」的道德觀,真的只有「知識份子」們才能想得出來﹗

* By the way,在文章中,作者所引述的美國駐南韓前大使,名字應是James Laney,而不是文章刊出的James Loney(James Loney 應是一名曾在伊拉克被綁架的男同性戀者 )

律師勾結恐怖分子判監

蘋果10月18日報導美國激進人權女律師斯圖爾特(Lynne Stewart)被裁定勾結恐怖分子罪名成立,判監28個月。

這個網頁有Lynne Stewart和這案件非常詳細的背景資料。

Monday, October 16, 2006

環保份子的虛榮

10月16日明報題為工行招股夠環保」的報道,說環保組織「環保觸覺」,「罕有地」讚揚工商銀行的招股過程。

過去,「環保觸覺」曾批評中國銀行等大型招股構成「生態小災難」﹔為甚麼今次又會「讚揚」工商銀行呢?

據明報的報道,主要原來是因為「環保觸覺」自稱「成功爭取(工商銀行)落實多項環保措施」﹕

‧(工商銀行)採取多項措施減少耗用紙張,包括將中英文版本招股書分開印製,以及招股書不會「跟(認購)表派」等

但問題是,今次工商銀行的招股書,和當日中國銀行的招股書不但厚度相若(見上圖),兩者也是將中英文版分開印製,而認購表格的initial print亦也是300萬份。

至於所謂「不跟表派」措施,就更加莫名其妙,因為招股書和認購表格的印量,從來都不是一比一,以中國銀行為例,當日印了超過300萬份表格,而招股書卻只印了25萬本。

似乎,最主要的分別乃是在於﹕當日中國銀行透露了招股書的印數,而今次工商銀行則沒有﹗

當大家都不知道實際印量時,「環保觸覺」自然可以隨意「估計」有關用紙減少了「100公噸」,亦令它有了向公眾「邀功」的機會﹗

看來,「環保觸覺」最「成功」爭取到的,是工商銀行減少了對公眾的披露﹗

本網相關評論﹕垃圾通函經濟日報損害環保

Saturday, October 14, 2006

期待電影








"300" the Movie

誇張失實的「丙烯酰胺」報道

10月14日各大報章均報道了消委會的煎炸小食測試,這次所針對的對象是煎炸食物中的化合物丙烯酰胺,其中,蘋果以整版頭條報道「炸薯片含致癌物 愈薄愈脆愈危險」。

報道只顧著描述多吃炸薯片如何如何「危險」,卻完全沒有提及事實上,至今並沒有嚴格的科學證據,證明食物所含的「丙烯酰胺」與人類致癌有任何關連﹗(可考參1, 2, 3)。

「丙烯酰胺」被列為「可能致癌物質」(probable carcinogen)所根據的,其實是將高劑量的動物實驗(主要是老鼠)結果,推算在人類之上。 事實上,這正是許多煽情失實新聞最簡單、方便的「製作方法」,因為只要不斷為動物注入高劑量做實驗,大家便可發現愈來愈多所謂「致癌物質」大做文章﹗(可參考美國科學健康協會ACSH相關文章)

另外,蘋果又引述中文大學副教授梁禮國,指出一個聲稱是「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所做的老鼠實驗,這個實驗聽來卻十分古怪,兼且不清不楚﹕

‧以總重量1,000公斤老鼠群,一次過進食150毫克至180毫克 的丙烯酰胺,結果有半數的老鼠短時間死亡

要知道,一般用於實驗室的老鼠,重量平均只有20克,「1,000公斤老鼠群」即相等於約五萬隻老鼠,是每隻進食150毫克至180毫克嗎?「1,000公斤老鼠群」是同時一起做、還是個別分開來做實驗?如果是同時一起來做,研究員又如何令五萬隻老鼠「一次過」地進食相同份量的丙烯酰胺呢?

10月18日補充: 蘋果的報導指:

  • 而根據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一項動物實驗顯示,以總重量1,000公斤老鼠群,一次過進食150毫克至180毫克的丙烯胺,結果有半數的老鼠短時間死亡。按有關數據以一個體重70公斤人類計,若一次過進食170包中裝薯片,即會中毒死亡。

而根據蘋果同日另一報導中消委會的數字, 丙烯酰胺含量最高的薯片的是含量1000微克/千克, 一包薯片大約重300克, 170包薯片的總丙烯酰胺含量是也不過是50毫克, 根據WHO這報告(第17頁)和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NIH的報告(第55頁), single dose toxicity和lethal dose (LD)要在於100毫克/千克體重(mg/kg bw)以上的份量才會發生, 普通人要一次過進食過萬包薯片才會中毒。

根據美國FDA的資料, 含丙烯酰胺的食物非常多, 包括炸薯片之類的零食, 還有咖啡, 橄欖, 麥片, 朱古力, 麵包等等, 甚至蔬菜類如菠菜等, 因此根本上是無可能避免, 而且人類自從發明烹食以來便一直在吸收丙烯酰胺, 但份量其實很少, 平均每天只不過1-10微克/千克體重(ug/kg bw), 而正常人每天吸收0.5毫克/千克體重的份量也不會有事, 這是WHO報告定的No Observe Adverse Effect level (NOAEL), 這表示正常人就算每天食一百包薯片, 最終出事都應該和丙烯酰胺無關, 而有些研究得出的人體可吸收份量比這更加高。

雖然在美國有組織希望FDA強制食物要注明丙烯酰胺含量, 但FDA認為沒有必要, 因這樣只會制造不必要的恐慌和減弱真正的健康飲食信息。

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

滅貧不會促進世界和平

蘋果10月13日社論介紹了兩位因處理貧窮問題而奪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者, 並指出滅貧是促進世界和平的關鍵:

  • 最重要的是國際社會能積極推動這些具創意的扶貧計劃,能把滅貧計劃視為減少衝突、促進人類自由及世界和平的重要環節。試想想若果貧困國家及地區的居民能在扶貧計劃下自力更生,發展自己的潛能,他們的生活及自由便不會再被極端的貧困扭曲,他們便不會輕易倒向極端主義思想、他們便不會加入恐怖組織或成為「人肉炸彈」。這對減少衝突,促進世界和平不是很有幫助嗎?

滅貧是好事當然值得推廣, 但從近代歷史上看貧困和世界和平沒有必然關係, 事實上近代戰爭如兩次世界大戰便主要發生在最富裕的歐洲, 主要參戰國也是世上最富裕的國家, 而極端主義思想的起源地通常都是相對富裕的地區, 共產主義在歐洲, 極端回教主義在中東, 而911事件的「人肉炸彈」全是富裕的家庭, 另外盛產「人肉炸彈」的巴勒斯坦其實相對非洲國家不算貧困, 當年算是富裕最後一樣變得極端, 至於北韓, 極端主義是因, 貧困才是果。

Friday, October 13, 2006

伊戰造成65.5萬伊民死亡?

明報蘋果分別報導了英國《刺血針》Lancet發表的報告, 指出美國自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以來,已造成65.5萬伊民死亡, 佔伊拉克人口2.5%,戰後伊拉克人死亡率係戰前三倍。

一些傳媒不會報導的背景資料, Lancet的編輯Dr Richard Horton本身出名反美, 而負責調查的Les Roberts反戰立場也很公開, 這不是Lancet第一次發表這類伊戰死亡報告, 在2004年10月美國總統大選之前, Lancet也發表報告, 指伊戰令10萬平民死亡, 這數字當時連Human Right Watch也不相信, 也比聯合國當時的調查結果大了4倍。

而現在剛好也是美國中期選舉前夕, Lancet的報告似乎有政治目的, 希望影響選舉結果。如果按Lancet的報告, 那麼伊拉克在過去兩年因戰爭死了55萬人, 這數字很難令人相信, 而根據另一較多人引用的反戰網頁iraqbodycount的數字, 至今因因伊戰而死亡的人數最高估計是4.8萬。

而且這報告的調查在方法有古怪, 數字是抽樣調查伊拉克1849個家庭後得出, 報告指調查9成以上的死亡個案都有死亡証明文件, 這表示大部份死亡都有記錄, 那麼為什麼不真接到發出死亡証明的部門去調查, 這樣得出的數字肯定更加準確。

根據報告每天有差不多500人死於戰火, 但這麼多的屍體在那裡? 調查只需要到埋葬屍體的地方守候數天便可以證實數字是否合理。

2006年10月17日: iraqbodycount對Lancet報告的回應
2007年03月05日: 最近英國Times對Lancet報告的質疑
2007年12月10日: Thoughts From a Lancet Skeptic
2008年1月4日: Lancet Study on Iraq Civilian Deaths, an Outright Fraud?
2008年1月13日: Discredited Iraq report funded by anti-war Soros

推薦閱讀:
Iraq the Model responds to the Lancet Lies, Lies, damn lies, statistics, and Iraq
The Lancet Study is further discredited

美國淡化北韓核試

明報10月12日有關北韓核試的文章, 指美國似乎有意淡化事件, 原因是:

  • 若白宮在11月中期選舉前承認平壤擁大威力核武,就等同說九一一後力阻大殺傷力武器落入兩伊北韓等「邪惡軸心國」手中以保衛國家的努力是一敗塗地,北韓正希望以「協商核武軍控」去逼華府直接談判,布殊政府大力唱淡北韓核實力,有利卸去談判壓力,延續其不與金正日直接談判的方針。

就算美國真是有意淡化事件, 面子和壓力不定是最重要原因, 有可能是和北韓打心理戰, 如果北韓真是核試成功, 一時間美國可做的實在不多, 就算要六國達成共識也要一段時間, 北韓以核試逼美國直接談判和自亂陣腳, 但如果美國淡化事件, 真也當假, 把主動權交回北韓, 可以試探北韓的反映, 說不定北韓會中計, 一怒之下進行另一次核試, 這樣美國可以爭取一些時間, 搞清楚北韓的實力到底有多少, 而且北韓的核資源應該不多, 令其浪費多一次冇壞。

當然, 美國淡化事件最可能的原因是北韓核試根本是失敗

  • 但「北韓以百噸炸藥扮核試」的機會實微乎幾微。運送那麼多炸藥埋在嫌疑核試場而美國竟然不知﹖ 除非美國的間諜衛星全都盲了吧。

這位作者認為美國的間諜衛星探測不到北韓有運送百噸炸藥, 所以扮核試是不可能, 但美國沒有公佈不等於什麼都探測不到, 美國手上掌握了多少資料沒有人知, 美國也不會全部公開, 北韓扮核試的可能是很低, 不過作者的理由似乎太天真。

推薦閱讀: When Multilateralism Falls Short, The Desperate Dictator; Japan's Quiet Revolution

Tuesday, October 10, 2006

搞笑EQ測試

明報10月10日報導有家長投訴葵涌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派發給中一學生的通識科工作紙,內容涉及不良意識, 標準答案竟包括販毒、性交、找外遇、說謊、放火及作弄上司等。

  • 梁校長解釋那是從網上下載的「EQ測試」,目的包括訓練學生的分析力和判斷力,及向學生解釋中西文化不同,證明上述想法外國人較易接受。
  • 公民教育教師協會副會長鍾文堅形容教材比較「出位」,需視乎教師如何使用,若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判斷,作為反面教材亦未嘗不可。
  • 通識科資深教師廖國雄表示,教授通識科時應小心處理外國資料,不能「硬生生」地套用於本地,也不應提供「標準答案」。
  • 東區家長教師會聯會副主席趙明認為,教材「挺負面」。他相信教師出發點沒有惡意,但香港難接受敏感教材。他又說,通識科太新穎,相信類似問題將陸續出現。

似乎明報的報導和以上所有教育界人士和專家都完全忽略了這事件的根本問題, miss the point, 就是有關網上下載的所謂「EQ測試」根本就不是什麼測試, 不只是「並非正統測試問卷」, 而是作者開玩笑式的一篇搞笑文章, 對象是有幽默感的成年人, 看來各專家對事件的解釋反而更可笑。

事實上校方以這文章作為教材是很有問題, 尤其對象是只不過中一學生, 校方的回應不知所謂, 也搞不清楚校方是否把這文章當真, 似乎是, 如果學生真如校長所說認為那些行為是「外國人較易接受」, 那真是教壞細路, 家長投訴有理。

俄國記者被暗殺

明報10月9日報導俄國名記者波利特科夫斯卡婭在莫斯科被暗殺事件, 提到波氏樹敵很多, 表面上是普京踐踏言論自由, 但也可能是有人想「陷克宮於不義」:

  • 普京被指打壓傳媒的背景,也遠不如西方所言那麼黑白分明。《新報》的幕後老闆,據報便是俄流亡財閥古辛斯基,他和另一臭名遠播的財閥別列佐夫斯基等,都是90年代趁蘇聯瓦解大亂以不法手段致富的暴發戶,又與黑幫勾結,他們還收購傳媒控制輿論,勾結克宮。惟普京上台,與古氏等多位財閥鬧翻,結果他們及旗下媒體便忽然變身「自由衛士」,抨擊克宮。

奇怪的是作者只提《新報》Novaya Gazeta 所謂據報的幕後黑幫老闆, 竟然不提其幕前老闆, 就是蘇聯前總統戈爾巴喬夫, 還有國會議員Alexander Lebedev, 本身也是名富豪, 兩人共有49%的股權, 其餘51%由員工擁有。

  • 在這場權爭中,普京自然也不能坐以待弊。克宮對媒體固有打壓之嫌,但也不能否定背後的權鬥現實。

文章結尾也是令人摸不著頭腦, 事件當然不一定是普京所為, 但作者作為也是傳媒的一份子, 似乎沒有必要為普京打壓媒體的行為找藉口。

10月12日: Who Killed Anna Politkovskaya?

Monday, October 09, 2006

加稅不如加電費

明報10月9日報導財政司長唐英年早前指按耗電量多寡而徵收「電費稅」的建議值得研究,原因之一是這項稅合乎環保原則。

yellowcow反對任何加稅和新稅的建議, 但是如果一定要增加市民負擔的話, 這筆錢似乎交到電力公司手上更合理, 道理上電費升高和交「電費稅」同樣可令社會減少用電, 同時電力公司可以有資金投資改善發電設備, 減少排放, 這樣至少在環保方面比交稅給政府有效得多, 如此合乎環保原則的政策, 但那些經常鼓吹環保的政客和團體會支持嗎?

推薦閱讀

Joseph Ratzinger on the destiny of reason

Amish faith shines, even in tragic darkness

Big business loves government

Big $$ for Progressive Politics

At Gitmo, detainees get La-Z-Boys, pastries

Sunday, October 08, 2006

一篇妄顧歷史的社評

10月8日明報社評「核試危機考驗美國 直接談判可馴北韓」,多處妄顧了歷史事實﹕

‧美國為了安撫南韓和日本這兩個盟友,堅持所有談判應在六方架構內進行,北韓得不到要的東西,六方談判遂告觸礁‥‥若美國偏執於六方會談架構‥‥朝鮮半島情勢只會更緊張

明報的社評人似乎忘記了,在克林頓時代,美國也曾透過直接對話,向北韓提供數以億元計的援助,希望換取北韓放棄核武計劃,結果卻是北韓反而利用了這些授助來發展核武﹗(可參考此文章)

北韓「想得到的東西」多的是,其在南韓、日本甚至香港曾綁架大量平民,當中包括知名導演和明星,(可參考1, 2, 3),難道為了談判成功,各國就因此給它送上人質了嗎?

另外,社評論及中國發展核武的一段,亦與事實不符﹕

‧上世紀60年代中國發展核武的經驗為例,雖然當時北京還不是聯合國成員‥‥然而並沒有誰會懷疑中國不會信守試驗原子彈成功後的「不首先使用核武」承諾

事實是,在中國60年代成功研發核彈的前後,不但美國,甚至當時剛與中共鬧翻的蘇聯,都曾考慮透過「外科手術式攻擊」(surgical strike),摧毀中國的核武設施﹗(可參考這文章)

Saturday, October 07, 2006

明報社評堅持「有意義」

10月7日多份報章均有報道,譽滿全球的經濟學家佛利民,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批評特首曾蔭權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

對「公信第一」的明報來說,佛利民的言論顯然是「不知好歹」,因該報在9月12日的社評早已表明再爭論有關問題「已經沒有意義」(可參考本網之前的評論)了。

明報的記者今天雖亦「隨波逐流」報道了佛利民那些「沒有意義」的批評﹔可幸的是,明報的社評能堅守原則,只選擇「有意義」的新聞來評論。

今天,明報社評所評論的,是藝人沈殿霞在醫院病房被偷拍的新聞。

補充﹕明報已在10月9日的社評就佛利民的文章作出回應

明報混淆「監察」和「監控」

明報10月6日國際版引述紐約時報的報道,標題是「針對批華府報道 美擬監控外國傳媒」。

其實有關報道是說美國政府正開發一種具有「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功能的電腦軟件,能自動識別文章內容措辭的輕重,以方便分析全球輿論,而紐約時報原文的標題亦只是「Software Being Developed to Monitor Opinions of U.S.」。

可是,來到明報的編輯手裏,不知甚麼原因,「監察」(monitor)卻變成了「監控」(control)。

Yellowcow每天也在「監察」傳媒的報道,難道這就代表我有「監控」傳媒的本事了嗎?

Thursday, October 05, 2006

Cool Picture

Wednesday, October 04, 2006

莫名其妙的「哭訴」

10月3日明報A3版頭條「內地領隊團友哭訴『被劏』」中,不論內地領隊、內地遊客,一提及在香港旅遊的經歷,都「哭訴」一番﹕

‧來自青海高原的20多歲領隊吳小姐(化名),昨向本報記者哭訴10月1日她所帶的旅行團的遭遇
‧70多歲的袁老太,提起國慶日的經歷時老淚縱橫

他們「哭訴」主要是因為有香港導遊對他們說改遊尖沙嘴星光大道須繳付280元(星光大道原應免費)。但細看內文,雖然導遊「說」要280元,但卻從來沒有收取,亦即實際上團友並未「被劏」﹔而據該香港導遊的回應,280元其實是一般更改行程通常涉及的額外費用,如此看來,整件事可能只是言語上的誤會﹗

更奇怪的是,文章引述吳小姐和袁老太「哭訴」,但登刊的「哭訴」大照片卻是另一位內地遊客張太,在旁邊附有一幅袁老太的小相片,但在相片裏,那位被記者形容為「老淚縱橫」的袁老太,態度卻十分從容冷靜﹗

Monday, October 02, 2006

布殊沒有隱瞞伊拉克暴力情況

明報蘋果近日分別報導了揭發水門事件的《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德沃德出新書抨擊布殊政府,其中特別指布殊政府刻意向公眾隱瞞戰後伊拉克暴力衝突的嚴重情況,指現時伊拉克武裝分子每小時發動約4宗襲擊。

事實是布殊政府完全沒有向公眾隱瞞伊拉克暴力情況, 美國國防部定期發表一份Iraq: Measuring Stability and Security的報告, 清楚指出由5月中至8月中平均每星期發生約800宗暴力襲擊, 其中大部份襲擊是針對伊拉克軍和平民, 美軍傷亡人數和去年差不多, 但比04年減少。

推薦閱讀: Woodward's Real Revelation, Woodward's revelations, 拉姆斯菲爾德最近的訪問

推薦閱讀

A problem with wind power

The Catholic church has highlighted Islam's linkage of religion with violence

Rethinking Peer Review: 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Science Journals

Heat: how to stop the planet burning

How Clean is Nature?

Iraq is the excuse for jihadists

Sunday, October 01, 2006

東京玫瑰

蘋果9月29日報導了二次大戰在日本廣播電台以聲音迷惑美軍的「東京玫瑰」達基諾逝世的消息:

  • 戰後被秋後算賬是意料中事。達基諾返回美國後,1949年在美國瀰漫洶湧仇日情緒的氣氛下,以叛國罪被捕,判監十年,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七名背負叛國罪名的人。服刑六年後因為態度良好提早獲釋。

不過這背景資料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 就是達基諾的被捕和最後罪成都是當時美國傳媒造成的, 首先當年Cosmopolitan雜誌和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的記者用金錢利誘達基諾的同事指出她, 達基諾後來接受訪問, 記者事後卻食言不給報酬, 還把她交給美軍, 不過美軍並沒有控告她叛國罪, 並把她釋放。

後來達基諾希望重返美國, 當時很有影響力的評論員Walter Winchell知道後鼓吹要再度逮捕達基諾, 在公眾壓力下, 達基諾在日本被秘密逮捕, 帶回美國受審, 而不是如蘋果報導所說在回國後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