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17, 2006

超市貨品有平有貴

蘋果5月16日頭條指根據消費者委員會調查發現, 超市推高部份貨品售價, 是明搶錢, 賺到盡, 以下是部份節錄:

  • 大型超市的罐頭、米粉及麵包等熱賣貨品紛紛加價
  • 受顧客歡迎的即食麵、可樂等飲品也有減價

這不是前後矛盾嗎? 熱賣和受歡迎有什麼不同?

  • 華潤萬家、百佳和惠康3間大型超市,200項貨品於04至05年,整體平均減價1.3%
  • 消委會細分超市貨品為32組,卻發現其中10組,在去年總平均售價其實比04年貴0.2%至5.9%,...其餘22組貨品價格下調,減幅由0.1%至8.5%

調查總結其實就是超市有些貨品比外面貴, 有些則較平, 有些減價, 有些則加價, 這些都是常識, 超市有數以千計的貨品, 任何時候作這樣的調查都會有相似的結果, 事實應該是任何大型的商店都會有這現象。

  • 消委會踢爆超市售賣的牙膏減價達8.5%的原因,是有品牌近年推出全新系列牙膏,迫使其他品牌相繼減價或提供優惠;至於減幅達6.6%的香口膠,也是因去年市場有促銷,如推出新包裝、宣傳防蛀牙等新產品等

難到減價也要有消委會認可的理由? 我當然也不滿報導用「踢爆」這字眼。

調查結果完全沒有令人不滿的地方, 整篇報導可說是無中生有, 作為頭條更是離譜, 本人看完這報導後最不滿的是消委會竟然浪費資源和納稅人的金錢作這無謂的調查。

報導有中大教授解釋因為有藥房競爭, 超市的護理產品有減價, 而副食品等因為辦館和街市買少見少, 超市反而會加價, 這解釋也似乎大過容易, 不需要勞煩教授出手, 作為讀者我想知道的是, 為什麼藥房可以和超市競爭, 而辦館和街市則不能, 現在通街都是麵包店, 但超市麵包仍然加價, 教授又如何解釋呢。

通常這類調查結果一出, 馬上會有政客出來撈本錢, 這次是立法會議員王國興, 說「政府助長大財團氣燄,對辦館、街市商戶卻愛理不理 」, 王議員是否認為任何不能和超市競爭的行業政府都應協助呢? 假設有一天麵包店買少見少, 政府是否也要出手呢?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香港超市對社會的影響力絕對巨大(不論是經濟民生,以至文化或環保),但對其監察的“力”就相對弱小。而只靠傳媒作這些隔靴搔癢式的報導,根本不能產生任何影響。

我從不讚成政府事事管理,但應該要資助相關的組織去研究這課題。不過在今天重商的環境下和選舉委員會中有多票是來自商界,我想根本不會有可能。

yellowcow said...

傳媒對社會的影響力可能比超市更大, 是否也要政府資助研究呢? 誰又會對傳媒作監察呢? 難道有比市場更有效的方法嗎?

影響力巨大的行業就算沒有政府資助相信也自有人會研究, 有政府資助的研究不一定會深入和有用, 消委會的調查便好像淪為一個格價報告, 反映不了任何不公正現象, 卻被傳媒和政客利用去企圖影響正常的市場運作。